做好小榄书法发展的助力者

2017/10/26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孙 超;

做好小榄书法发展的助力者

——访榄菊日化集团总裁骆建华

■本报记者 孙 超


初识“榄菊”,始自电视上一则关于蚊香的“土著跳舞”广告,“有蚊子,用榄菊”的广告词简洁明确,让人印象深刻。这之前,它早已是全国杀虫剂行业的著名品牌了。

中山榄菊日化集团总裁骆建华是改革开放以来小榄第二代创业者的代表。自接手乡镇集体企业“榄菊”以后,他将当初困难重重的“榄菊”发展成为现在全球最大的家用卫生杀虫制品专业生产企业之一,年产值超20亿元人民币。迄今,“榄菊”在国内投资建立了五大生产基地及遍布全国的业务平台,海外销售远至东南亚和非洲。“榄菊”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曾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优秀民营化工企业”“中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中国轻工业行业十强企业”“全国质量检验工作先进企业”“全国质量诚信标杆典型企业”“全国质量领军企业”“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殊荣。

骆建华和小榄书法协会主席、小榄印社社长骆培华是亲兄弟,二人自小从父习书,在各自事业取得成功后,长期对文化事业不遗余力地进行经济赞助,并且身体力行参与其中。近十年来,小榄形成了兄骆培华在“前台”领头推动、弟骆建华在“后台”默契撑持的局面。

1.png

书法报:首先谈谈您的从商经历吧。

骆建华:读完书后,我进入地方集体企业工作。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有些区别,虽然都是政府开办的,但集体企业是地方政府开办的。之前广东类似的地方集体企业比较多,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我被安排到一个集体企业主持工作,即帮政府管理一个企业,但这个企业当时比较困难。经营两三年后,企业有些好转。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企业进行改制,希望地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通过改制焕发新机。说白了就是将一些困难企业卖给私人,想办法将它救活。那时镇政府找我谈,让我接手“榄菊”,当时我已在集体企业工作了10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并且主持这个企业工作也有一两年了,所以就大胆地把企业买了下来。最后,企业算是改制成功了。

虽然期间我还经营过其他企业,但我的工作核心一直在“榄菊”。我1999年接下的“榄菊”是困难重重的微型企业,只有3000多万销售额,通过五六年的时间,我就将它打造成了全国杀虫剂行业的龙头企业。

书法报: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决策决定了企业发展?

骆建华:接手企业之初,“榄菊”产品的市场主要是广东省内,也只有一个产品——电热蚊香片可以卖开,因为电热蚊香片是“榄菊”开创的产品。当时不是不想将产品销售扩展到全国,也不是不想开发其他产品,是实力达不到。

企业发展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市场,一是产品,所有企业发展都离不开这两点。要想做好这两方面,需要有强而有力的团队。其实,企业改制就是重新换角色、重新打造团队。原来的团队是为政府打工的,现在的团队是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的,角色不同、动力不同,所以改制后,我们愿意对产品和市场进行拓展。我们从很单一的产品,拓展成现在的两百多个产品,大的品类比如电热蚊香片,我们在国内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后来开发的电蚊香液、空气清新剂,以及日常洗涤用品(洗衣粉、洗衣液、洗衣皂)等,大部分产品都比较畅销。现在,我们在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形成了同类产品销售的优势。


骆建华爱好书法缘于书香家学的影响,其父骆辉先生是小榄镇上世纪书法“后四家”之一。在父亲耳提面命下,骆建华自少刻苦临池、揣摩书道。加上其父时亦装裱字画,其更有机会得览大量古今丹青翰墨,日夕浸染得益良多。上世纪90年代初,骆氏父子三人在广州举办书法展,开小榄人到省城办展之先河。

骆建华虽运筹于企业发展,拼搏商海,然而书法情结常绕心头。上世纪90年代参加广东四镇书法联展时,小榄镇与其他地方的差距让骆建华大为震惊。不甘人后的骆建华这些年将很大的精力、财力投入到小榄书法发展事业中。自己喜爱书法以及投身小榄书法发展事业,“一切原动力均源自父亲”。

书法报:有没有统计过近些年为小榄书法投入多少钱?

骆建华:没有确切的数字,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每人做慈善、做公益都是有侧重点的,我还是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扶贫帮困,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温饱、健康的问题。当然,这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做,但基本的公益活动外,我更偏重于文化艺术的推动,除了书法,还有小榄传统的菊花会、洪家拳等文化事业,我都会积极推动。十几年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事业的投入基本每年都有三四百万元,多的时候可能一届菊花会的投入就达到四百万。去年菊花会我投入100万元,承办了菊花会的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130多件作品最后都捐赠给了镇政府。

书法报:为什么对小榄书法投入这么大?就是因为您自己也写字?

骆建华:多少有些是对父亲的缅怀。我自己对书法的喜爱与愿意推动小榄书法的发展,和当初父亲对我的启蒙有很大关系。我父亲对书画、武术的追求,很好地启蒙我们兄弟,父亲是我们的骄傲。当我们看到父亲传下来的东西,以及我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东西,感觉小榄没有别人搞得好,这种自卑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我们首先提高自身外,还要把小榄整体水平提高,为父亲、为族人、为地方作出一点贡献。使命感、责任感的督促以及取得些许成绩的激励,让我能够始终坚持为文化事业作些奉献。

这其中,绝对没有牟利的想法。

书法报:您也不需要靠这个牟利。

骆建华:如果没有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想法,就不能组织起这么大的团队一起做公益。小榄书画和武术已经成为产业,我们的书法团队中许多人也在靠带学生挣钱,这个无可厚非,但凡是涉及团队共同的公益事业时,只要一个号召,大家都会无私奉献。

在中山榄菊集团总部骆建华的办公室,每周都会进行一场书法沙龙,将大批有志进取的青年书法爱好者组织起来,其中大部分是各个学校的书法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期间还先后邀请了几十位全国知名的书法家定期指导,使大家有机会面对面亲聆名师教益。在提高自身创作实力以外,这些书家在骆氏弟兄的带领下,一起开展书法活动,进学校、社区讲课,送文化下乡等,成为推动小榄书法发展的主要力量。

书法报:谈企业,您讲到团队的重要性,发展书法事业也需要一个有凝聚力、有工作能力的团队。您周围就有着这样一些书家,创作实力强,又有奉献精神。您如何评价他们为小榄书法作的贡献?

骆建华:首先,我们这个团队广纳人才,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其他地方的,只要乐意在小榄工作、定居,我们就把他看作是小榄人,就能够成为我们团队的一员;第二,团队的向心力很重要。我们这个团队一呼百应,只要有活动,大家都会积极参加。这和我们的出发点是吻合的,因为我们不是以获得什么利益为目的,所做的都是为了社会,目的很单纯、统一。而且,小榄书法事业形成今天的局面,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产业链,所以团队的向心力是很强的。

我们在组建团队时,虽然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但对他们的品德是要把关的,有些品德不为人认可的,都会慢慢淡化他存在的价值。我们也是有意识地对团队进行这样的布局,如果大家在一起都是争名夺利,团队就会是一盘散沙。

书法报:小榄书法发展这么多年,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这些书家也是受益者。

骆建华:是的。我们团队的书法家为小榄书法事业发展付出很多,但他们自身的创作实力、工作经验也得到了提升,有机会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受益者不仅是这些人,小榄人都是受益者。

书法报:小榄书法发展最突出的成绩表现在普及上,你们是如何在小榄普及书法的?

骆建华:我的大哥骆培华在书法普及上是不遗余力的。他首先在小榄提出书法进校园,他和小榄书法同人免费送书法进中小学,完全义务地分批培训学校的校长、老师。校长学,带动老师学;老师学,带动学生学;最后学生带动着家长也在学。不仅在校园,在社会上都形成了很好的学书氛围。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几个比较好的学校聘请专业的书法老师,制定书法课程,现在小榄大部分中小学书法已经成为正常的课程。在普及的过程中,怎么样让学生愿意学是关键。

书法报:如何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书法呢?

骆建华:让学生愿意学书法有个很好的措施——不断开展书法比赛。我们年年都会开展书法比赛,有的年份可能会组织四五场。当然,规模有大有小,有的是学校的,有的是镇里的,还有省市的。学书法学了半年、一年,学生有机会参加书法比赛,进步较快的小朋友还有可能获奖,作品参加展览,千万人观看他们的作品,这种满足感对他们的触动有多大?对他们的激励有多大?有可能让他们终身难忘。一旦进入这个门道,他们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书法了。现在的小榄,有时虽然是镇一级的书法比赛,开幕的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的。

书法报:学生的书法比赛还是很热闹的。

骆建华:热闹是营造的氛围,达到推动书法在小榄普及才是目的。即使是小学生的书法比赛,我们也是按照很正规的比赛模式操作。就拿评审来说,再小的比赛我们都会邀请专业的老师评审,不只是小榄几个书家评评了事。

小榄几个学校联合起来,千人书法大赛很容易就能做起来,像菊城小学、丰华学校等,一个学校就能组织千人书法大赛,而且很正规、有模有样。我们还曾组织过上万人的书法比赛,要知道,小榄本地人口才14万多,这样的规模与参与比例,在全国其他地方恐怕很难见到。

书法报:您如何看待当前书法发展的趋势?

骆建华: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各个艺术门类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能并不是正确的路子。这并没有关系,只要符合大的发展方向就可以了,不是每一个人群、每一条道路都能达到高峰的。在大家对传统重新挖掘、重新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申出新的尝试,这些尝试成功了,就可能会形成一个风格、一个流派,不成功大不了就推倒重来。比如“扬州八怪”,他们的书画在当时也算是比较特别的,成功后历史上就有了“扬州八怪”一说,他们背后也有成千上百个不成功的案例,因为失败,所以我们也不能知道他们的名姓。

如果一直经历这样分散的局面,没有大整顿、大治理也不行。事物都是这样,一开始允许百花争放,但此后要有意识地去归纳,让它进入一个更加适合发展的方向。当代书法发展这么些年,也到了该理顺大方向的时候了。曾几何时,书家们一窝蜂地进行“流行书风”创作,有功力、有传统基础的怎么玩都没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对书法有了较好的认识,他们的“玩书法”其实算是在法度之内的新探索。但这样很容易误导一些没有功力、传统基础的人,在没有解决基础问题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夸张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书法教育的问题,要引导年轻人走上书法学习取法、创作的正途。只要老老实实打好基础,从传统到创新,每一条路都是光明大道。


当下,企业家将闲余资本投向收藏领域成为时尚,比如王健林、刘益谦、王中军等,因频频创造拍卖大事件广受关注。骆建华因自小热爱传统文化,在有经济实力以后,开始涉足收藏领域,并迅速成为国际古董的一大买家。他所购买的古董主要有书画、瓷器、玉器、佛像等,其中佛像和玉器尤为突出: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历代佛像展上,100件展品有数十件出自骆建华的收藏;其收藏的古玉器过万件,能够接通整个玉器的历史链条。

书法报:谈谈您收藏的大概情况。

骆建华:说到收藏,也要感恩我的父亲。如果没有父亲在我们小时候就培养我们写书法,我就不会进入收藏的大道。由于自己喜欢诗书画印,所以在自己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时候,我就去购藏一些书画艺术品。这是我进入收藏的开端。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也得到比较满意的回报之后,我就更加倾心于收藏。我做企业所得到的回报,不拿去挥霍,不拿去做其他毫无意义的事情,都是做一些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事情。我收入的一部分会继续投资,将产业做大,相当一部分用作收藏。

我的收藏范围包括佛像、玉器、书画、陶瓷等。玉器我只关注中国玉,包括古玉、高古玉(唐宋之后算古玉,唐之前算是高古玉)。新玉与外国的玉我基本不收,外国玉像缅甸的翡翠等,更多地算是一种材料,没有太多文化内涵。

每个大收藏家的字画收藏都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我也收了不少字画。青铜器、陶瓷、佛像等,我也比较喜欢收藏。我比较喜欢高古的东西,随着眼光、视野的慢慢提高,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这和写字是一样的道理,一开始写王羲之都是往流畅、洒脱去写,最后才发现它里面古朴、率真的一面更能打动人。

收藏是一项综合修养的学问,包括学识与性格,事愈大而心愈细,情愈急而气愈和,没有主见或躁急者不宜玩收藏。

书法报:收藏过程中有没有特别关注广东或中山的书画家?

骆建华:当然。只要出现小榄或中山、广东古代书画名家的作品,我都会特别关注。但是以我们现在收藏的级别来看,又不能将这些作为收藏的主题,因为如果作为一个主题,层次就不太高,和整体的收藏有差别。但真正遇到好的东西,收藏的欲望就会比其他东西高,即使花更多的钱也在所不惜。

有的人可能实力不够,所以作专项收藏,比如有人专收鼻烟壶,有人专收民国书画家作品,这样容易出成绩。我不想把自己框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


骆建华与一些企业家喜谈营销之道不同,他更喜欢谈书法、谈收藏。即使是管理企业,他也喜欢用文艺的手段,比如在员工中推广读书、作文,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精神面貌。一边是商海,一边是艺海,游弋其间的骆建华展现的是一个当代儒商的完美形象。一个企业家成功与否,不仅要看他的企业做得多大、创造了多少产值,还要看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多少力量。亲身参与、资金保障,骆建华对小榄书法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无疑是“小榄书法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骆建华藏十至十一世纪合金铜错银、错红铜文殊菩萨像.png

骆建华藏十至十一世纪合金铜错银、错红铜文殊菩萨像

骆建华藏宋代铜鎏金苏频陀尊者像.png

骆建华藏十至十一世纪合金铜错银、错红铜文殊菩萨像

在骆建华的办公室,常常举行沙龙式的书法集会.png

在骆建华的办公室,常常举行沙龙式的书法集会

骆建华(中)为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舟恒划(左)和《书法报》执行主编毛羽介绍藏品.png

骆建华(中)为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舟恒划(左)和《书法报》执行主编毛羽介绍藏品

骆建华 行草对联 云喷石花生剑壁 雨敲松子落琴床.png

骆建华 行草对联 云喷石花生剑壁 雨敲松子落琴床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