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杰书法作品展参观记

2017/11/20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张 波;

这个“七零后”,“让作品说话”

——周俊杰书法作品展参观记

■记者 张 波

1.png

书坛一俊杰,挥云震中州!7月15日上午,由中国书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书协、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承办的“挥云——周俊杰书法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

展览没有举行开幕式和研讨会,仅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吴东民、宋华平、翟万益与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全国各地的书法界、媒体界人士6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并参观展览,展览展出周俊杰近年新作300余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张剑锋主持启动仪式并宣读中国书协及沈鹏、张海、苏士澍、陈振濂发来的贺信。展览策展人、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介绍举办“挥云——周俊杰书法作品展”的初衷。

这是周俊杰先生继2009年举行大风歌——周俊杰书法艺术展后,历经8年积累、磨砺后的闪亮登场,低调而霸气只是“让作品说话”,显示其创作态度和风范。

清人李方膺《题画梅》:“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清人丁敬《论印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挥云”是周俊杰先生的斋名,先生的这次个展以“挥云”命名,我想除却先生个性中所蕴含的雄壮豪迈之气,他还存有与古人对话、思接千载之想吧。归汉后,对展览的强烈感受还萦绕于怀,兹述如下:

一、展厅布置,新颖别致

此次展览的作品,分别陈列在河南美术馆一、二号展厅中,一号展厅的作品以一件“书外求书”的隶书四尺对开横幅开篇,开宗明义,阐明展览的主旨。也是一种引领,当代书人对于书写技术的追求是趋之若鹜,真正能静下心来深入传统者寥寥。至于读些古贤经典书籍者,更是“吉光片羽”了。因为工作之故,我大量接触当代各种层次书人的作品,有时一件只几十个字的作品,错字、漏字多处;还有的知名书人手札书信类作品,一不小心,就会将称谓弄错。这类“露底现象”,当然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可以看成是某种程度上的普遍现象。当代“书法热”的兴起,当代书坛繁荣局面的形成,周俊杰先生是亲身参与者、见证者,他不可能像一个旁观者一般对于一些不良现象无动于衷。所以,他在此次个展中,将“书外求书”的作品放在开篇的位置,就不难理解其深意了。第二件作品是其和沈鹏先生的诗作,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先生的自作诗作品展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书为心画,诗为心声。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文心、诗性的书人,剥离了纯技术书写的躯壳,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文心诗性,当是书人灵魂深处固化的“原点”,不能失却。当下有一种声音说,如若作不好诗,不如抄些前人诗作更保险,这当然是一种阿Q式掩耳盗铃的作派。如果遇到困难,不去想办法排除、克服困难,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发展、前进。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大多是书人的自作手迹。经典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体现书人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中,以笔迹记叙的特定心声。

巨幅大字作品的创作,一直是先生的拿手好戏。二号展厅中,以行草苏东坡《赏心十六事》横幅开篇,除却几件丈六巨匹横幅之外,以小品、手札、条幅、扇面类的小幅式作品为主打。其中一件行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联,写得大气磅礴、神完气足,展前已在多个微信专帖中见过,故印象深刻。到现场一看,令我惊呆了。这件对联是一个绝对的小品,我预估了一下,规格约为36cm×6cm×2,一个小镜框用卡纸装着,但气场强大,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大家纷纷凑近细看。“让作品说话”,作品是能说话的。提到王羲之,就和《兰亭序》联系在一起了。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哲学的体现,可以视为艺术家生命的另一种呈现与延续。在艺术领域,你的水平怎么样?请“让作品说话”。“让作品说话”,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艺术家的真正认可。

一个展览,除却作品的展示,展厅的合理设计布置,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厅播放的投影中,不断演绎着“挥云”的意象,自然界中各种图案的云,大篆、小篆、隶书等多种书体的云,交织在一起,在展厅中将“挥云”的意境生动地营造出来了。在两个展厅中,都有周俊杰先生平时日课所积废纸被玻璃组成的“金字塔”罩着,要做一个成功的书人,“废纸三千”的积淀是必备的条件,更进一步印证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是口上说说的“顺口溜”。由12卷本《挥云斋荟要》等多种周先生著述组成、造型各异的“书堆”“书山”,布置在展厅的中央,进一步阐释了其学术的厚度与深度。在两个展厅一进门的两面墙上的喷绘,则被先生的学术、创作年表布满,学术乃严谨之术,如果说展厅中的著作陈列是直观的呈现,那么这些学术年表式的文字,你逐条读下来,除了心底发出由衷的敬佩钦服外,还能说些什么呢?格子是那么好爬的么?不信,你试试。做个学人很难,做个从事书法的学人更难!先生以他的行动,用他的作品,发出了这样的倡导与垂范。

“废纸三千”.png

二、语言朴素,语短情长

我14日抵达郑州,晚间我询问先生,此次展览为何不举行开幕式和研讨会,周先生说:“按常例,展览举行开幕式和研讨会,无非是个形式。我将大家请来,来的领导、同道肯定会说一些抬轿子的好话,到了我这个年龄,再听这些话,觉得没多大意思。作品都在展厅里,明天还是让作品说话吧!”“我今年77岁了,和夫人结婚50年,这次展览也算是为夫人送上金婚的礼物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已逾古稀之年的周先生,除了学问、文章做得通透外,对于世事、人情当然是洞明、练达的。当下的书法展览,已形成千篇一律的展览模式,开幕式、作品集首发式、研讨会一结束,展览也宣告结束,是到应该改改的时候了。少年夫妻老来伴,周先生对相濡以沫50载的夫人的一腔真爱,溢于言表。先生那个性十足的剑眉高扬,脸上乐开了花。先生是真性情中人,具书生气,本报举办的书法海选活动,曾多次邀请先生担任评委,对于一些书写有争议的作品,先生颇动真格,严格要求不能上,并言及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作者的作品。多年前,因要写一篇文章,急需资料作参考,我向周先生索其专著《书法复兴的寻绎》,不久就收到先生签名、盖印的大著,这种对于后辈的提携关爱,令人感动。

而在十余年前一场关于“流行书风”与“新古典主义”的讨论中,先生更是彰显了书生风骨、学人意气。当下的学术批评与争鸣,一定程度上渗透着复杂的人际、学派关系,已不大纯粹了,如还是和一个平素相熟相识的同时代书人展开学术争鸣,这是需要大勇气、大智慧的。

在15日中午举行的招待午宴上,有领导作“长篇发言”,大家看着盘中餐,肚子咕咕响,蔡树农在底下嘀咕“不要讲了,先祭五脏庙”,该领导耳尖,听到后说马上讲完,但还是再讲了三分多钟才罢休。最后,临到周先生发言,他说:“只说两句,感恩,感谢。感恩伟大的时代,感谢中原大地的沃土养育了我,感谢家乡人民的厚爱。”大道至简,与先生简短的接触,这是令我感触最深的。就像他在前一天晚上所说的那样——“让作品说话”,吃饭的时间到了——那就赶快吃饭。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这是天命,天命不可违!

三、文创产品,贴近生活

配合本次展览,在河南省美术馆一楼的画廊展厅中,还展出了以先生书法作品为主题的文创产品。门类所涉颇广,有日常所用的围巾、枕头、被套、床罩、茶垫、手提包,有装饰家居的挂幅、幔、帐、幛,还有茶、茶杯、紫砂壶、酒。与古人的书法实用化、生活化相较,当代的书法已远离了实用与生活,展厅已成为书法的主要呈现方式,让书法主动进入、介入生活,无疑是当代书法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一门没有存在土壤支撑、滋养的艺术,只能是曲高和寡,其结果也是令人堪忧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必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先生让自己的书法作品以另一种形式进入生活的尝试与行动,也是令人赞赏的。

四、深入传统,再启征程

展览展出的300余件作品,内容、形式也令我关注。除却自作诗,苏东坡的诗词、毛泽东的诗词占了很大的比例。除了大家熟悉的隶书、草书,还有临摹二王行书、王献之小楷、杨凝式行草的作品,这就更令我关注了。先生以豪放、稚拙而又不乏灵动的书风饮誉书坛,尤其是隶书,苍茫雄浑,将汉隶与简牍熔于一炉冶之,以行书的笔调出之,个性鲜明,深具自家面目。先生的作品,对于墨法的运用,亦颇具个性,其在书写过程中,大量用水破墨,尤喜以宿墨作大字,故作品呈现水墨交融、浓淡相宜的氤氲之气。

如果说,创作是着意强化自我的风格,那么临摹则是对传统经典的礼敬。先生是当代碑学一脉的代表性书家,在逾七秩之龄,再回炉礼敬二王一脉,并非是创作审美方向的改变,而是对于传统的广泛、深入借鉴,“书法的新古典主义”,着意于古典,着力于经典,着眼于出新。古典与经典,在不同的时候去回望,都会常视常新,向经典致敬不是书人的一种作派,而是书人本质的自然表现。因为,经典是永恒的!

所以,在展览中得见先生所临王羲之《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初月帖》《行穰帖》《奉橘帖》《忧悬帖》《孔侍中帖》《寒切帖》《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玉版十三行》,杨凝式《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怀素《右军帖》以及傅山、蒲华的作品,就不会感到惊奇了。米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在精研两汉的基础上,对魏晋三国名迹经典的回望,这种身体力行的引领,我的理解,当为先生打通书法“任”“督”二脉的尝试,在当代书法发展进程中树立了一个标杆。

15日晚间,我与胡传海先生聊起周先生的这次个展,传海先生说:“书家只有理论修养积累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决定其自身创作的宽度、厚度与广度。”环顾当下书坛,在7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书家中,还保持着旺盛创作实力者有几人?究其因,是一些人多年沉迷于自我风格的营构,不广泛吸纳传统经典,使自己的作品风格过早定型结壳僵化。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时还会以“人书俱老”自诩,进而洋洋自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观念,同样适用于书法的学习。

周先生说:“我搞书法创作,与其说得力于临帖的基础,毋宁说读书给了我更多的灵感和理性上把握书法发展的能力。”先生现在每天只做三件事:读书、写字、写文章。这三件事,寻常人能做好一件,都显得奢侈了。陈振濂先生在致周俊杰先生个展的贺信中说,周俊杰不仅是“中原书风”的代表人物,在全国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展览,还告诉我们一个创造力永不衰竭、永远站在时代潮头的成熟的艺术大家的一生心愿: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书法与人生永恒,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的永无止境的艺术探索。

隶书书外求书横幅.png

隶书书外求书横幅

行草小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png

行草小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行草横.png

行草横幅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前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2 (2).png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