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报书画天地·关注——张胜伟

2023/04/19       来源:书法报·书画天地       责任编辑:谢潇       作者名称:;

20230418sfbtdT1T4_aw-nogbk 拷贝.jpg





关注理由


张胜伟是当代书坛优秀代表书家之一,其行书洋洋洒洒,碑帖相兼,在跌宕变幻的节奏中营造出雄厚、苍茫的格局,既守正又有创新,既古典又具现代气息。近年,他深入基层开展各类书法艺术培训、讲座,在高校主持专题论坛研究书法本体,为推动和助力陕西书法发展贡献了力量。

 ——本报编辑部




张胜伟  1967年出生,陕西榆林子洲人。中国书协第八届副主席、第七届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专家工作室导师,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陕西省书协第四、五届主席团副主席,榆林市书协第二届主席团主席。作品曾入展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第八、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出版书法理论专著《书艺》,书论文章散见于《中国书法》《中国艺术报》《书法报》等。

 作品



20230418sfbtdT1T4_aw-nogbk-7 副本.jpg

行书薛逢《潼关河亭》中堂

140cm×70cm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9 副本.jpg


行书杜甫秋兴八首·其五》小品
32cm×23cm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10 副本.jpg

行书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杨果《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小品

60cm×40cm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8 副本.jpg

行书秋风山形联 

240cm×20cm×2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11 副本.jpg

行书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条幅 180cm×50cm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12 副本.jpg

行书八指头陀《宿阿育王寺》条幅

70cm×20cm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14 副本.jpg

行书范仲淹《岳阳楼记》斗方

360cm×360cm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5 副本.jpg

隶书西北有高楼条幅

240cm×90cm



20230418sfbtdT2T3_aw-nogbk-10 副本.jpg

行书白朴《驻马听·吹》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小品

60cm×40cm




集 评


张胜伟行书《岳阳楼记》大斗方、数百字,自始至终气韵贯通,情绪之饱满、技法之娴熟显而易见。苏轼、米芾之法忽隐忽现;鲁公、二王之意似有似无;汉隶、魏楷之趣若即若离……诚可谓取来百家米,熬成自家粥。

 ——中国书协(2011年度佳作奖颁奖词)


张胜伟行书,融入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用笔考究,线条沉稳,笔锋变换处神采飞动,作品结体疏密有度,动中有静,行气贯通,整体给人以自然、厚重、素朴之美。来自陕西的张胜伟,近年来硕果丰厚,然能甘于沉淀,精研深思,故能在风格迭出、流派纷呈的当代书坛,始终保持个人稳健、质朴的风范。

 ——中国书协(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词)


张胜伟以颜体行书为基调,对《争座位》《祭侄稿》有深入的体悟,又参与米芾笔法,并略有何绍基行书意味。其不追求一家一帖的肖似,而是取诸家为我所用者整合为一种融通之美,实为高明之举,诚如孙过庭所云:“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其笔下既有米的痛快淋漓,又具颜的沉郁顿挫,并依稀映现出何绍基的生涩空灵,内涵丰富,饶有意境。如能胸罗丘壑,笔下定会增加波澜之象,亦为进益之机枢。

   ——中国书协(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评点)


张胜伟书法,一气贯注,优游不迫。其点画精致而不流滑,字形端丽而不媚俗,章法工整而不刻板,墨色匀和而不迟暮。依稀可见二王风韵,清晰窥得“苏米”形神,于帖学一路、二王一脉涉猎甚广,钻研颇深。属恪守传统、遵从前贤之典型,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古法为己有,实为既到位又有味道、理性调控而能感性书写之佳作。
——刘洪彪(中国书协原副主席)


张胜伟对清代以来碑派书风审美原则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使作品在整体风格上与以二王为代表的行草书主流面目拉开了距离;对用笔、结字、布局及墨色的娴熟控制,使作品技巧呈现出统一和谐的自然效果。整体风格洒脱率真,变化自然,奇逸而不轻狂,轻松而见匠心,学古能不落窠臼,趋时能不随流俗。

  ——刘 恒(中国文联原书法艺术中心主任)


张胜伟在他的作品里显示了沉着,有深沉之气度,不浮滑、轻飘。其行书可见颜真卿的一些笔调,也有些林散之、尉天池行书的影子。想往雄阔壮美的方向发展,整体观之,有开阔气象,而不是小巧的、小样的拼贴。洋洋而下,长度使字迹舒展下来,气度从容且浑茫、厚实。整体的把握,显示出驾驭的自信。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胜伟的书法首先在气质上反映了中国书法所特有的精神内核,即诗意、诗性,换言之,书法是他生命世界的诗意迹化。在他那些朴茂空灵俱得、寓苍茫高古于潇洒遒逸的笔墨点画中,我仿佛读到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境界。从视觉传递的角度来说,张胜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这种联想,是因为其作品内在的神采,正如王僧虔《笔意赞》中所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唐张怀瓘《书议》更是明确地指出“以风神骨气为上”,实际上,大凡优秀的作品必然蕴含着人的风神骨气等生命意味,而张胜伟的书法作品,让我感到这种风神骨气扑人眉宇。

 ——耀文星(书法评论家)






图片




图片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