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验证码: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郭珊珊
丰子恺漫画 音乐课
自从1925年郑振铎在《文学周报》将丰子恺的漫画冠以“子恺漫画”的题头隆重推出后,一种崭新的漫画风格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漫画”一词虽非起始于丰子恺的画作,但“子恺漫画”的出现,使得“漫画”一词在国内迅速得到普及,这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然而,“子恺漫画”并不主要以讽刺、滑稽见长,而是体现出更多的抒情性和诗意。或者可以这样说,丰子恺漫画的重要成就,恰恰体现在其作品的抒情性和诗意。
有关丰子恺的漫画,有这样一则轶事:
一天,丰子恺正在家里读报,忽然,一个醒目的标题跃入了他的眼帘——《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标题使丰子恺大吃一惊:自己向来与人无争,为何有人要如此中伤于自己?然而当他读完全文,却又大感意外,原来文章是在分析他漫画的特色。有人对丰先生的《音乐课》一画(如图)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唱歌带来的欢乐之中。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丰子恺画人物即使没有眼睛、鼻子,也仍然惟妙惟肖,很有意味。
后来,丰子恺这些“不要脸”的漫画传到印度,又颇得诗人泰戈尔的激赏。他说:“这几幅画,用寥寥的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