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草书评审,从初评到终评,看到了很多优秀作品,启发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同时也感到一些问题,谨将问题随记于次。
备受书坛关注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隶书楷书展区,今天上午举行了开幕式。入展的隶书作品终于在大家面前呈现。从这次隶书入展作品创作趋向和水准看,总体还是应该肯定的。中国书协提倡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经过多年来的倡导践行,在入展作品当中有所体现。作为本届国展评审委员有幸参加复评终评及面试的评审...
从我所熟悉的汉字书法讲起吧。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至少得上溯到“五四”时代。中华文化也曾彷徨过,也曾徘徊过,也曾有很多激进的思想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但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中断,坚持到了现在?原因之一就是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全体中国人对汉字的关爱、关注。
语出癫狂底事因, 四千年史鬼神人。 歪斜字缝中看字, 道貌岸然装点“仁”。
这封梁启超致周希哲长信,见于今年的嘉德春拍,在丁文江、赵丰田所编《梁启超年谱》及其他著作中未见收录,比较清晰地透露了梁启超的实业投资情况。
去马来西亚交流采风活动结束十多天了,在行走中写一点文字,已然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一来是记录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二来也是打发和消磨在车船上的无聊时光。
刘铭传战太平剿捻军,能征善战,智勇双全,当时朝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戎马之中,刘铭传不仅好文诗,而且善挥毫,书写水平可谓上乘。
展览题目很明确,就是用“墨”来写“新文学”,也就是用书法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来反映一百年来“新文学”的部分经典成果。但这又不是写“新文学史”,更不是为一百年新文学作家“排英雄座次”,仍然是以书法作品的面貌来呈现,归根结底,它还是一个书法的展览。
有人说书法是静的艺术,也有人说是动的艺术,我以为都是对的。不妨看古人称王羲之的字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前一句是称它动美,后一句就称它静美。
我在摸索“分布”中,自己作出一个小结,初步归纳为四点:一、必须继续进行平正的基本功夫,免致流于浮滑。二、须渐渐养成“贯气”的功夫。三、摆脱堆砌、安排、做作,渐趋于自然。四、写行书的分布应该字字行行都要有变化。但怎样变化,怎样来提高就有了问题...
什么年龄才属王羲之的末年(或说暮年、晚年)书?古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大概需要根据一个人的享年、当时人们的平均年龄以及人们的习惯称谓等多种因素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