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风雅总多事——关于扇坠
2017/10/19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谢权熠;
风雅总多事——关于扇坠
■谢权熠
文人好事,往往别出心裁,想着法子为生活增添一些意思。扇子在实用角度来说是扇风祛热,但一到了文人手里,又慢慢成了雅玩的物品。扇坠的出现,本来也是出于一种美观和好玩,后来衍生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推想它出现的时间,应该和扇子的运用相差不会太久。虽然明人谢肇淛指出:“扇之有坠,唐前未闻,宋高宗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子,则当时有之矣。”把时间下限框定在宋代,这里应该只是扇坠有记载的开始。从流行的时间上来看,应该还是明清两代。朱国祯《涌幢小品》记载:“世庙(嘉靖)初年,勋辅诸臣同游。赐画扇,有木刻海榴矍(jué)坠子。”说明庙堂之上也关注于此了,这一行为其实还具有社会意义,估计在当时扇坠已然为一种时尚的代表,风靡于朝野上下。这里主要和折扇的盛行有关,在文人形象中,似乎已经不能缺少了扇子的存在。况且明代以来,在扇子上题字、画画也成为文人书画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小小的扇坠,往往也可见文人的情调。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谈到扇坠的用料,颇有讲究。至于首推沉香,想是手持扇子,摇送清风,伴以幽香,诚然可以称为消夏的最好搭档了。
现在所见明清的故物,还是以玉为主。以玉来喻文人由来已久,所谓“君子温润如玉”,文人在扇坠上喜欢用玉,是与自身身份十分契合的。以前在一些明代墓葬中出土过扇子,有的同时还遗留了精美的玉扇坠。由于玉扇坠受文人喜欢,且属于他们随身所带之物,这就容易撩拨情思,成为他们身份的一种象征。明清的戏曲小说中,玉佩和玉扇坠往往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抹靓色。像小时候看过越剧《玉蜻蜓》,就是通过玉蜻蜓扇坠来衔接故事的发展。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玉蜻蜓扇坠也是作为定情信物出现。《桃花扇》“访翠”与“眠香”两出中皆写扇坠,侯方域抛扇坠至李香君楼上,一缕情思天可见。“香扇坠儿”还是那秦淮八艳中香君的别名,大概是文人喜引其为红粉知己。
除了沉香和玉,其他还有选用珊瑚、琥珀、象牙、瓷片、木等材料制作扇坠的,有时候用料的好坏也成了一种身份与财富的炫耀。但扇坠毕竟是文人雅玩的小物件,贵重与否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合适,是不俗,是由此来展现主人的情趣,并以此来烘托他的气质。有的将之雕刻得精美无伦,并且常常表达一些美好的寓意,有的则用些风雅的句子或主题。友人曾示我一件玉环扇坠,上面刻有四个小楷字“如三月兮”,语出《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原来的意思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刻在这里语境就变了,成了酷暑之中,如在三月,也就是一用扇子如沐春风,借古人佳句,说了自己的意思,一下将扇子的作用说明了,还很文雅、很妥帖。如此种种,显然堪为扇子文化之一助。
有人还对扇坠的大小和分量做了总结,说长不过寸许,重不过四两。其实扇坠毕竟只是用来点缀,聊增风雅而已。太大、太重显然不合适,主要还是要和扇子相配,主次分明,纵实物有限,而以意味无穷为最。至于扇坠的系挂之法,从幸存的明、清团扇成扇来看,扇柄下端常留有个小孔,以方便串联扇坠之用。折扇之扇坠,于和尚头扇钉处,用小环扣之,也有用丝线连于其他形制折扇轴头的。或系于一侧扇股,或直接绑在了扇套之上。方法有好几种,以不伤扇骨、扇面为宜。
“如三月兮”玉环扇坠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