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范】《颜家庙碑》临习要点(二) ——用笔特色与点画形态

2023/04/21       来源:书法报·书画天地       责任编辑:黄菲菲       作者名称:天地;



《颜家庙碑》临习要点(二)

——用笔特色与点画形态


□张 鹏(山东艺术学院2007级书法专业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颜真卿一生中,44岁之前的传世正书作品有四件,分别为《王琳墓志》(33岁作)、《元氏夫人罗氏墓志》(38岁作)、《郭虚己墓志》(42岁作)、《多宝塔碑》(44岁作)。这几件作品是他在吸收前代技巧的准备阶段所作,虽然《多宝塔碑》也可称为唐楷中的经典之作,但与颜真卿50岁以后成熟期作品相比,风格面貌还谈不上独特,只能算作过渡期代表作。这一阶段的用笔,锋芒外耀,提按明确,落笔角度多变,笔断意连处萦带自然,在审美上属于骨势洞达、遒劲端庄之类型。一直到62岁时写出《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等作品,颜真卿才确立起他雄秀古拙、厚重博大的个人风格,并延续至晚年(《祭侄文稿》书于50岁,也是颜真卿高度成熟的代表作,但同期暂未见正书作品,故从略)。

  实现这一风格转换的关键点之一,就是用笔方式的改变。早期两端重、中间轻的提按方式,被其用中段饱满的铺毫行笔所替代;起笔从重角度、重藏露变化到重蓄势,发力方式因此改变,笔画变得沉着而厚重;转折处部分借鉴隶书搭接方式,并注意方圆连断,强化了作品古意;捺画末端的刻意挑剔,既夸张了力量表现,也成为独特的个人符号。

  今选取《颜家庙碑》中数字,作具体分析。

  “七”,横、竖折的中段都没有快速提笔,而是在起笔蓄势后保持毛笔铺开的状态,笔管稍侧,形成平面和上下相互咬合的阻力状态,逆行推进,笔沉势足。

  “陆”,横、竖的起笔呈现方起、圆裹、逆顿几种发力状态,与《多宝塔碑》等相比,锋芒起止之迹不太明确(关于起笔露锋角度的清晰度,与刊刻水平、石碑保存等有一定关系,但不是最重要因素,《祭侄文稿》墨迹本的起笔便有大量藏锋裹笔,可为证),使毛笔在相对不“顺”的蹲势中前进,获得了更大的阻力,并转化为“力透纸背”的笔画审美效果。

  “第”(篆隶中竹字头、草字头可通),隶书转折承接篆书而来,“化圆为方”“化连为断”,多以搭接方式完成方向不同的两笔连接,自写经体、北碑以硬搭、翻折方式连缀以后,通过提按和方向转换一笔完成成为主流,《多宝塔碑》即是代表。而《颜家庙碑》中多有横折处折画起笔高于横画之例,显然是断而后连的写法,可以理解为他主动应用了隶书的搭接以增强古意。

  “故”,颜真卿的捺画,在末端捺脚处往往出现缺口,源于其发力较大,加之后段按笔较重,毛笔有可能出现“偃笔”之病,故回顿收束笔锋,提起再出。它不是一个为了个性而个性的举动,与特殊用笔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0230321sfbtd1122_aw-nogbk-16.jpg


《颜家庙碑》(局部)




《颜家庙碑》中的“七、陆、第、故”

张鹏节临《颜家庙碑》中的“七、陆、第、故”


20230321sfbtd1122_aw-nogbk-17.jpg



张鹏以《颜家庙碑》笔意创作的作品

楷书作字读书联



   责编:黄菲菲 2022年第11期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