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之后的走向——赵山亭书法漫谈

2016/09/05       来源:       责任编辑:秦江红       作者名称:;

突围之后的走向
——赵山亭书法漫谈

■翟万益


带着山亭给我的全部书法材料,来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干完了应做的工作,开始拧亮电灯,伴着安静的灯光,向山亭的作品贴近。新出版的《楚风流韵》是他九月十九日举办展览作品的结集,这个标题并没有限定他的书体形式,在展示楚简帛书的同时,包容了很大一部分的行草隶篆作品,从展览的构成是全面展示了作者近年来对书法艺术的总体追求。展出之前,我给山亭赠了一幅祝贺作品,内容是“楚风吹河水,帛书弘印文”,似乎偏颇了一点。全方位的展示对于他生活的地方的观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然形成一个明晰的影响,作者对书法的追求是全面的,功力是十分深厚的,主攻的方向是极为明确的。山亭说,他在举办完这个展览之后,将致力于专精型发展,在楚简书印方面下更大功夫,这当然是我们最为盼望的了。

半个世纪以来,楚简帛的考古收获是空前的,各种材料的出版,为书法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这个材料面前,赵山亭思考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楚简文字向书法的引渡,他做这个工作,保持了他自己学术的一贯细致性,在确定重点范围之后,不断延展关注材料的范围,仅这一项工作所消耗的精力,没有切入过的人是难以感受的,好在随着他自己艺术成就的形成,组织上为他创造了一个能够致力于研究的环境,这样他就铺天盖地地展开了自己的计划,把楚简帛作为一个庞大的工程来对待。一个一个文字去做详细的记录、考订、辨释,一边进行一边做下大量的笔记,通过长期的积累,他写起来就很是得心应手,凭着山亭的学养,他不会停在这个层面上,对文字有了一定熟知之后,需要自己审美思想的侵润,使自己的笔下直接反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理想。对于任何一个作者的已有的风格类型,我们看上去都是明了的,对于它的来龙去脉便一目了然,但生成的过程并不是如此的简单,它是经过无数次的思考,无数次的试验,并且关注社会效应之后才得以确定的,就目前山亭对楚简帛书注入的审美思考,从作品的精神内层来看,自然消除了毛笔在竹简上行走的一些特征,像下笔的狠重特色以及收笔时的鼠尾特点,将线条变成了契刻的那种瘦硬而劲利,尤其长划的舒张,仍然不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犹如荷茎的挺立一茎一叶,不生枝杈,显得自然从容,整篇写来的确有入木三分之感,山亭这样用笔,将修饰降到了最低程度,形成了简静清淡的风格特点,可以看出自我约束的难度。除过契文的影响,在中山王鼎及曾侯乙墓铜器铭文中都可以发现山亭参照的底版来。作者的智慧在转过笔划的这个弯之后,在结体上又要争取一个开阔面上的自由,笔法上的约束和结体上的放浪形骸要形成对比,把楚简的同向取势变成了多向取势,很多的文字构形到楚简之外去找参照,于此一境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与舒张,增加了审美主体的意兴。对于简帛书的创作实验山亭也是多元的,他把自己的书学积淀纵向横向加以扩张,形成各种各样的面貌,比如把楚简帛的一些表现手法运用到金文中去,使金文显示了一种青春的律动,甚至甲文中也融进了楚简,自然显现出一种生动,这种互相交错,互为动力,全面推进的方式,在当代书坛都是成功的法式。山亭在动笔的同时又动刀,把自己的所获一古脑儿的贯注到印章创作上去,除过一些零碎的创作外,他近年已经完成的是《三十六计篆刻》专项创作,已经在很多场合展示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内中不乏精彩之作,根据我的创作经验,刻一些零碎的作品,其词句选择比较自由,安排起来比较方便,大部头的东西,文句已经框定好了,无法避难就易,得一个一个地刻下去,这就曾加了章法安排上的困难,尤其以一个主题性书体为表现形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长期的学术磨砺,养成了赵山亭知难而进的性格,现在他又在完成《离骚》篆刻工作,这个项目比起《 三十六计篆刻》 来,更为浩繁,屈原是把他的作品书写在竹简上,山亭要把373句,2490字刻在石头上,这个工作量应该比屈原大一些,山亭已经制作了一百多方,等他完成此项工作,一定会在当代印坛引起一段波澜。

楚简帛文字,各个考古发掘情况很不一样,即有残篇断简,也有连篇累牍,有一个基本的情况是一致的,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残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好多资料采用普遍照相制版,模糊不清成为统一的表现,这样为文字的考释认读带来诸多不便。赵山亭常年累月沉潜在这一工作当中,萌生编一部楚简文字的书籍就成为他的强烈愿望,目前按照剪贴成集的那种文字集合已经很多了,这种堆积式的方法并没有解决文字模糊的问题,山亭编的字典,是根据他自己的研究所得,加以摹写,由于对楚文字的稔熟,书写本身不可能产生下原迹一等之憾,肯定或多或少还会注入作者自己的新理解,清晰度随着毛笔的书写迎刃而解,每个文字的各种写法毕聚一纸,给书法爱好者提供宽泛的参考,想想这本书的作用,我就一再催促山亭加紧工作,早日问世,为大家的学习带来方便,山亭一仍如常,不慌不忙,一切都在按自己的计划进行。

阅读山亭的作品,梳理过了他的楷书、隶书、篆书、行草、楚简帛书体,最后把目光停留在作品集内中一些非驴非马的作品上,我可以断然肯定这是他作品集中最为耀眼的亮点,我排起来的是这么几幅作品,《王十朋题湖边庄》条,《山高·亭静》联,《陈师道月下观湖》条,《辛弃疾词》条,《毛主席·清平月·六盘山》中堂,我们把这一路称为篆书,象山亭标注的那样,就显得有些笼统,我在这里就径直称为“山亭体”为妙,他自己当然不好这样称呼,我这样说是有着自己的理由,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冥没了篆书“类”的界限,在一个较为宽泛的书体形式中,追求一种新的意趣,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意识。各种美学思想的注入都表现出一种流动性,正由于是流动性的,就消除了表现的程式,突现出个体的自由舒张,最精彩的是《王十朋题湖边庄》这一幅作品,表现出了书家自由的价值,最为突出的是结体的自由化,大小的排布消除了行列的界限,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我行我法,随心所欲,重心也是自由升沉,上下左右移动,不像其他楷书篆书那样一致有恒,疏密程度信手而来,因为聚散的块面产生自然的轻重对比,也呼唤出一种生拙之味,像“碧”,上边压得很紧,下边的一个“石”字占了一大半面积,“来”“取”“次”都是如此构形,而“居”“传”又反其道而行之,也有采用散点透视之法安排的文字,如“难”“临”等,注入多种美学法则,作品中采用了很多装饰性的笔划,但这种装饰性由于以随意的表现手法,又消解了美术字的那种板滞的效果。我选取了这样一部分作品加以特别关注,就是要引起山亭的特别思考,当我们进行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到底在那个点面上开掘,关乎到以后的进展,这样说,正是站在山亭宽博的书法基础之上。我们非常明白,当我们选择了一种进取的书体,我们就是选择了一种模式,模式就是一种束缚,楚简自然不能例外,我们在笔法上改革了,结体上就得小心翼翼,如果全部改革了,那就非楚简可言,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种两难之境是不可避免地,而另起炉灶的那一种创作在自己的心目中,既没有小篆的蓝本,又没有甲骨的语言,但却有那么一种本然在,各种元素进行新的化合,新的组成,就生出了新的面目,山亭要进行新的突围,之后的路线,是否在此一路,在这里特别提示关注。

作品4.jpg
赵山亭 知理远怀联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