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我见青山多妩媚
2017/03/03 来源:全媒体采编系统 责任编辑: 作者名称:张波;
我见青山多妩媚
——丁酉新春琐记
■张 波
1月25日(腊月二十八),读到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多项内容和书法密切相关,如推进书法进校园,加强对书法绘画等的扶持,积极宣传推介书法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从国家的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列入工程,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书法的春天真的来了。
1月27日(除夕),在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沈鹏、李铎、张海、苏士澍、孙伯翔5位书法家书写了5个喜气洋洋的“福”字,为海内外华人、华侨送上新春的祝福,这是这个春天里,书法与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春节假期中,读到辛弃疾《贺新郎》词,一下子就记住其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句子了,这段时日时常吟诵。
初三晚间吃饭,也将此句吟了出来,妻横眼问我,“青山”在哪里?我赧然报以“呵呵”。其实,阅读的快乐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虽简单、直白,但却耐人寻味。一句诗,一阕词,一段话,一篇文,真正读进去,领会意境了,那也是妙不可言的。佛经中说,佛祖当年弘法,拈花示众,众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说的当是这种解境吧。我读稼轩此句,心中没来由感动莫名,是无相乎,尚是触动法门了?
初四晚22:38,书法再次与中央电视台亲密接触。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播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讲书法”的讲座:“汉字是什么?书法是什么?”陈振濂先生在节目中言及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代书法存在“安乐椅”“竞技场”“实验室”几种形式,颇贴切。有现场观众提问,说学习书法存在“瓶颈”、书法教学效果不佳等如何解决?陈振濂先生说,学习书法掌握科学的方法很关键,在学习中培养兴趣,逐步构建传统审美体验,并要从小做起。针对书法教学,一定要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教育心理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待得住、有兴趣,那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必须摒弃,并将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是“培养书法的仇恨者”,令人顿生警醒。节目中,陈振濂先生提到学习书法的不同层次:“你到底是写字、学文化,还是练书法、学艺术?”明白了这个前提,才能更好地将书法学习向前推进。对于观众提出的“提笔忘字”问题,陈振濂先生认为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只关注了字的“形”,而对字的涵意、书写笔顺和审美价值没有过多关注。在电子化、数字化时代,拼音、表情包的传播,使得汉字遗传的密码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节目中陈振濂先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汉字字例——“台”“信”的分析,向大家讲解分享了汉字的审美演变及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让观众从字体的演变中了解到,古人造字时的意愿、文化背景和审美信息。他在谈到书法的魅力时说,历代大家在写书法和看书法时,是看字不是字,而是把它当作很美的造型、很漂亮的一段舞蹈、很好的一段乐章,每一笔线条都是可欣赏的。书法不仅仅是写毛笔字,书法是一种表达、倾诉、审美的方式。中华文化至今仍灿烂辉煌,重要的原因是“汉字不灭”!
初五,我将陈振濂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讲书法”的视频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引起大家的强烈关注。微友“个三”转发后,还加上了按语:“陈振濂先生是我在当今书法界比较佩服的一个书法家,我在任某媒体编辑时,向其邀过稿,也通过电话。陈的艺术感觉、思考问题高于一般人,其知识面与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法。我说这话,并不虚,从这一期‘开讲啦’来看,只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换成阁下您来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您会如何来讲,讲什么?如果换另外一个大家来讲,又会讲出什么名堂?我想,当今书法界未必能有几个人能比陈振濂先生讲得更好,比他更切中这个时代的书法脉动,这绝不是当下诸多‘书法字匠’们所能达到的高度,看似平常却奇崛,虽然‘个三’对其个别观点不是完全赞同。”这当是颇客观评价陈振濂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讲书法”的。
陈振濂先生在节目中,列举了一个“画像的题跋”作为书法的形式之一,而在一个微信群中就有人发出一个不知真伪的标注为“陈振濂题跋作品”的微信截图,说出其存在几个问题。其实,说明问题、提出问题,本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要看动机。别人正在前面一马当先为弘扬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鼓与呼,作为书法圈内的一员,你不仅不摇旗呐喊去助力,还拿个不知真假的作品来说事,真是令人感到羞耻。好像书法界有个不成文的所谓传统,将“文人相轻”搞得有点“上规模”了,一些人好像见不得别人出彩、有成果,眼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来是一件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书法艺术的大好事,却有人认为是出风头。其实,一件事情,一项事业,需要的是来自业界方方面面人士的精诚团结,大家齐心协力地推动、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书法也不例外。不要看书法界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其实书法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有限得很,并不是必需品。在艺术范畴内,也属小众,因为实用的日常书写也在萎缩,况且日常书写又和书法不是一回事。一个已经申遗的艺术门类,如果一些书法人还没有危机感,那是很可怕的。
初八(新年上班第一天),晚上下班后,友人来访,相谈甚洽。自去岁除夕患急病入院,愈后已不复饮酒。把酒纵歌,畅怀放言,实乃人生一大乐事。既不能饮,唯品清茗了,况古人有言“茶亦醉人何必酒”,以茶待客,亦不过于唐突,友情亦不显淡。送走友人,已将转钟,仍觉得兴致颇高,稼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萦绕于心,遂于四尺整宣草之。一通挥洒,一刀四尺宣告罄,亦不觉天之既白,好在初九休息,不必上班。初九下午,将所书稼轩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发朋友圈,引来点赞多多。有同事引李白诗留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回复“甚是”。新春新年有新事,对书法,我们仍需百般呵爱;书法同道,亦要多相亲、不相轻,互相关爱,眼中多见“青山”与“妩媚”,少将芜草遮蔽眼。
新的一年,仍须再接再厉,撸起袖子加油干!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