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亲襟袖便难忘

2017/10/19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朱骏益;

每亲襟袖便难忘

——苏工折扇掠影

■朱骏益

潘天寿书画折扇.png

潘天寿书画折扇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也。”从圣贤招贤辅政、昭示清明的仪仗到万姓蔽风遮阳、以邀清风的器用,再到士大夫萦怀难忘、怀袖相亲的雅物,扇子经过秋冬春夏,历尽几多寒暑,始终为人喜爱。

相较竹编、毛羽、蒲草诸类,折扇晚出。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记:“宋人用折迭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鸡林志》云:‘高丽迭纸为扇,铜兽靥(yè)环,加以银饰,亦有画人物者,中国转加华侈云。’”由宋至明,由于“成祖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折扇之用,“遂遍天下”。

至明中叶,苏州已成制扇重镇。谢肇淛(zhè)《五杂俎》卷十二言:“上自宫禁,下至士庶,惟吴、蜀二种扇最盛行。蜀扇每岁进御,馈遗不下百余万,上及中宫所用,每柄率值黄金一两,下者数铢而已。吴中泥金最宜书画,不胫而走四方,差与蜀扇埒(liè)矣。大内岁时每发千余,令中书官书诗以赐宫人者,皆吴扇也。”又曰:“蜀扇譬之内酒,非富人笥中则妇人手中耳。吴扇初以重金妆饰其面为贵,近乃并其骨,制之极精。有柳玉台者,白竹为骨,厚薄轻重称量,无毫发差爽,光滑可鉴,每柄值白金半两,斯亦淫巧无用者矣。”设计思想的演进、制扇技艺的提升、士大夫与巧匠的交融,使得苏工折扇渐因其精工雅制、宜书宜画而驰誉九原,苏扇成为“每亲襟袖便难忘”的“怀袖雅物”。雅尚苏扇的风气,也在《红楼梦》薛蟠采办“姑苏土宜”的文字里,在《盛世滋生图》徐扬描绘“各色雅扇”的画面中,幻化成一帘舒适的幽梦。

于苏工折扇而言,扇骨清和、刻竹雅隽,微雨池塘相见;扇面素简、翰墨氤氲,好风襟袖自知。

苏工扇骨材质多以竹木为尚。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载:“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明季制扇名手沈少楼、柳玉台所制水磨竹折扇骨,竹色如玉,纹章似岚,虽盈盈如握,却杳杳万方。刻竹留青又得杨聋石铁笔横斜、篆意古苍;王石香运刀如笔、矮纸斜行;周之礼熔秦铸汉、抚古追今……倘若再依文震亨《长物志》卷七之法:“扇坠宜用伽南、沉香为之,或汉玉小玦及琥珀眼掠皆可……”骨坠珠联,体用璧合,苏工扇骨真正成就了一曲经营于淡雅和秾丽之间,咏叹着素雅与繁华的吴吹越唱。

苏工扇面多采泾县产净皮料半生熟宣纸、皮纸、连史纸等,辅以骨胶、牛皮胶、矾、云母粉、金箔等精制,素面、色面、金面俱佳。如“方氏”所制,堪称佳妙,相传文衡山非方扇不书;又如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五所载:“裱扇面,则有胡得芝所用楮折自得,心手相应之妙。”“天下书画归吾吴”之际,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中彬彬诸子无不在苏工扇面上操觚染翰。《石渠宝笈》所录明人画扇,共有七册,其中绝大部分为“吴派”作者所绘。经吴门诸家力倡,苏工折扇“一入怀袖便相亲”“每亲襟袖更难忘”。明清以降,墨兰朱竹、雪藕冰桃、鸳鸯池馆、远水近山、短歌微吟、篆籀真行都凝聚在这怀袖之间的自在一隅,每每以它的精神意趣、意境气格撩动主人的千般心事、万点闲情。苏扇诗文书画的附丽,以及文人所赋予的神魂,终使折扇完成了从日用品到艺术品,从引风纳凉的日常器用到行止相亲的怀袖雅物的华丽转身。

清风无言,苏扇有情。袁彦伯“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的慈云德雨、煦日仁风;钱仲文“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的豆棚蒙茸、笛音夏扇;戴幼公“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的瑶华境界、清凉茅棚……于今而言,一把小小的苏扇,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一头连着眼前的生活,另一头牵着诗和远方。微微拂扇,拭去尘埃,每亲襟袖便难忘,放情丘壑任天真。

[清] 周之礼竹刻金文扇骨.png

[清] 周之礼竹刻金文扇骨

湘妃竹折扇.png

湘妃竹折扇

紫檀镶银丝宫扇.png

紫檀镶银丝宫扇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