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感悟■倪和军

2016/09/01       来源:       责任编辑:秦江红       作者名称:;

学书感悟

■倪和军


清钱泳《书学》如是说:“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是也。”我学习小篆确是从李斯的《泰山刻石》始。《泰山刻石》是秦“书同文”政策带来的小篆在文字应用上首批典范之作,在风格类型上它承袭了秦系文字,尤其是《石鼓文》的体式、笔法,而在秩序上表现的更为严密、平正。其装饰、排叠、工稳、整饬、匀称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帝王之气,带给人们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我学习临摹之始,下了很大功夫,但只是在结体造型上得知一二,却苦苦不得其笔法和气韵。后得师友点拨,须临习汉《袁安碑》、《袁敞碑》,可得小篆率意之笔。果不然,通过反复临摹,渐悟其宽博温雅,骨力遒劲的气息以及行笔的使转起收,如见墨迹,历历可寻。笔画繁与减、直线与弧线,笔势强健遒劲,起笔转折皆有起落提按,充分表现出毛笔的弹性,字形更为飞动。我激动不已,夜不能寐,快然自足,临习的快乐不言而喻。

清末民初是篆书的第二次昌盛繁荣之期。邓石如把汉隶的结体和笔法运用到了小篆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赵之谦把魏碑和隶书的结体和用笔成功融合,形成了自己篆书的面貌;杨沂孙将大小篆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吴让之使篆书变宽博为紧密、瘦长,有玉树临风之态;而王福安把二李合之,更加稳妥,把秦汉篆书再一次推向了极致。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临摹,而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邓散木,他完全把汉代篆书碑帖的宽博之气发挥到了极致,如二石阙、汉碑额、砖瓦等铭文与作品完美结合,形成了不俗的效果。吴昌硕的石鼓文更不必说,气度非凡,无与伦比,自出新意。通过对清篆的临习,感知那个时代的篆书大家可谓众若星汉,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学识、修养来理解、感悟诠释古典,不断创新,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创作主线:回归到秦汉这篇沃土之中,大量并有目的地吸收我所需要的养分,把秦汉篆书变成自己的书写表现形式。

每每驻足在《泰山刻石》前,看到默默耸立在岱庙东御座里的李斯小篆,虽然被岁月冲洗的只剩下了了数字,但仍散发着雍容大度,气势袭人,一统天下的帝王之气。《泰山刻石》代表着皇家汉字标准规整的一种,比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和后来宋代摹石的《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对后世影响巨大。另一种则是广泛于秦社会各层所书写刻制的如诏版、权量、砖瓦、印章、镜铭等,其各具艺术特色,自然朴实,奇趣多姿,参差错落,极具艺术表现书写意趣。

故而,我现在的篆书创作也承袭了小篆的这两种特点,一种是相对工整精细,一种是相对率意奇趣,然在不经意间,二者却在相互影响着。工整一路的创作,极力表现静中生动、熟能见生的效果;率意奇趣一路作品的创作,努力让其动中生静,充盈其间。这就是我目前追求的艺术感觉。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到,神采为上,形之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此种境界可能穷其一生也达不到,但我却一直追求着。在临摹吸收古人时,我注意到了篆书的“篆尚婉而通”以及“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和“用笔须如棉里铁,行笔须如蚕吐丝”等前贤们对篆书笔法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我书写的指导。畅游在秦汉篆书的沃土中,我笔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时而涉取李斯的整饬、婉转,时而吸收砖瓦铭的朴茂宽博之气,时而得沼版、权量的奇趣散漫之趣。我认为创作时,必须在不同阶段,吸取古人的风神气韵,让创作时出新意。如李流芳所说: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

6篆书斗方.JPG
倪和军篆书斗方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