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纪 松

2023/06/13       来源:书法报·书画天地       责任编辑:谢潇       作者名称:;

纪松生活照 (1).jpg



纪 松 1974年出生。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专职副社长,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第四届“兰亭七子”,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国家艺术基金“全国书法创作人才培训班”成员,江苏省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2014年度“草书李白诗歌十首”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6年结项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2015年,参加“凤凰江苏”提名“江苏书法青年十家”展;2016年,参加“虚旷为怀”——行草三人巡回展;2018年,参加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提名“盛世草书提名展”;2018年,参加大观天下——大观论坛(论当代书法)书法六十家创作实例研究作品展;2021年,参加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2022年,参加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2022年,参加“散之风神”全国草书名家展;2022年,参加全国第五届草书展暨名家邀请展等。作品数十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中入展、获奖。
2016年,在中国台湾举行个人书法展览;2017年,在新疆、上海分别举办“书道友情”纪松书法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党史博物馆等收藏。






情犹眷眷

——读纪松先生的书法近作


□叶鹏飞


书法创作是感情、智慧与性灵、心志的展示,书家只有在奋力耕耘、自强不息、不断攀登时,才能创造出有高格、有价值的作品。中秋时,读了一批纪松先生的书法近作,就有这样的感受,犹如爽心的清风,让我心旷神怡、沉思良久。

  读了纪松先生的书法,首先让我感受到他的作品耐赏,能让人细品,在技法上有着深厚的功力和明显的高度。

  对于书家来说,厚积薄发是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于书法创作尤其是草书创作来说,书家掌握的技法越全面、越纯熟,创作自由度也就越大,作品就越生动耐看。当代有些书家之所以退步,即是成名后迷失了方向,将个人习气当风格,不及时临帖校正,迷途难返。而纪松先生的书法不断精进,正是他勤于临帖、勤于取舍、勤于思考、勤于创作之所得,这正是他书法能让人久视的缘由。

  读了纪松先生的书法,让我感受到他走着最适合自己的书法途径,在取法上知难而进,有着明显的高度。

  从纪松先生的书法来看,他是以二王为起点、以黄庭坚为主要途径,再旁采广撷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走出了适合自己的书法之路。从其草书作品上看,结体变化丰富,却始终严守法则,无任笔为体的痕迹。再则,孙过庭以真书和草书来论形质与情理,即楷书的基本要求是点画,而难在使转得宜的风格创造上;草书讲究使转,即确立形质、点画更显出书家的情性即风格的发挥。所以,纪松先生的草书使转随心,点画的变化极大,个性分明,这正是他深悟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涵义的结果。

  我一向认为,不会写楷书者,不论其多著名、地位多高,肯定是基础欠佳者,或半路出家者。这次纪松先生的近作中,有五幅便是楷书,与他以前楷书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不同,看到他坚守着真草双修,油然敬佩。

  读纪松先生的书法,更感受到他在创作上有着明显的高度,也是他心志的流露。

  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异。”以心转笔是创作作品的要素。分析纪松先生的草书,觉得其点画运笔极其自如,以中锋使转,充满韧性,将柔性的方圆之笔画,随心化入刚健的结体之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点画狼藉而不粗野。作品中有枯笔的云烟缥缈,有湿笔的烟雨弥漫,景象万千。他的近作中,还有大字草书作品,这是最难创作的作品,也是徐利明先生所要求之作。作品笔墨厚重,气势博大。尤其是他根据所书文字内容进行意象表达,讲究空间构成,让形式与内容达到契合,“情动形言”在此充分凸显,这是他创作实力的又一展示。

  纪松的作品中,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推动力,爽达、苍劲的笔致是他内心积累储存的喷发,故有“神采照人”的艺术效果。他的书法还让人感受到他是一位有着深刻思考的书家,是他为提升当代草书创作身体力行的体现。纪松先生自进入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工作后,始终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总是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研究和创作,在忙碌中有心得、在喧嚣中有静悟,将工作和艺术创作都扎扎实实地进行。

  现在,纪松先生在社长徐利明先生的要求下,更感觉到继承发扬于右任标准草书的责任重大,更加沉思不倦地耕耘。居高声自远,让草书创作和研究不断有新的景象和成果,为两岸文化交流、为祖国统一大业,他用手中的笔表达着心志。可以说,纪松先生对草书的发展情犹眷眷,对草书的创作情犹眷眷,而我读他的书法作品后亦是情犹眷眷!   (文有删节)





纪社长29×40cm-2.jpg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