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之门》--中国好书法-金伯兴

2018/01/04       来源:       责任编辑:杨柳       作者名称:;

微信图片_20171225171949.jpg

金伯兴,号四明山樵,国家一级美术师。1940年12月出生,浙江嵊州人。历任中国书协理事、评审委员、刻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评委会主任;现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聚艺厅导师、《书法报》社顾问等。

《德从 福向》联 138cm x 35cm x 2  2015年.jpg

《德从 福向》联 138cm x 35cm x 2  2015年

其作品,入选、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三、七、八、九、十一届书展,第五、六届中青年书展,第一届行草书、扇面书展,第一、二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一、二届中国书协理事作品展,第一、二、三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二十世纪当代中国书坛名家作品邀请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等全国性重大书展数百次;多次参加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书法名家作品展。2002年5月、2010年9月、2015年12月三次在武汉举办个人书展。入编《中国书坛当代百家作品集》《中国现代美术·书法卷》等大型作品集数百部;出版有《金伯兴书法作品集》《金伯兴书法小品集》《金伯兴册页书法作品选》《金伯兴题记经典砖拓二百品》《金伯兴题记汉灶二百品》《我写我法·金伯兴书法第二回展作品集》《金伯兴谈艺录》《金伯兴题字作品集》《金伯兴扇面书法作品集》《金伯兴书法作品集(一)》等多部专辑。部分作品被国家文化艺术机构收藏和刻碑。《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对其艺术成就多次作过专题评介。在全国性书法展赛中多次获大奖,并获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纪念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贡献奖、被中国书协评为第一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湖北省文联挂牌设立湖北省文艺家金伯兴工作室等。

《醉墨》.jpg

《醉墨》

谈 审 美

 

世人认为中国书法是国粹,就是因为它能创造出无穷的魅力,无色而具图画般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般的旋律,引人欣赏,心旷神怡。

历代先贤们创造的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国书法的基石,离开了汉字,就没有了书法。非字非画,不能以书论。

纵观书法史,凡是书法大家都能在几种书体中融合体系,形成独特的个性书风。有了自成体系的独特个性书风,才能在历史上确立其书法地位。那种临什么帖像什么的书法,没有离开古人半步,无论功夫多深,只能算是抄袭书写,怎么也进入不了书法史。 

百花齐放  隶书     18cm×40cm   2013.jpg

百花齐放  隶书     18cm×40cm   2013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对于传统书法概念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时代,或某一位书家,或某一本碑帖。传统应是有了汉字以后几千年来的整个书法史。这样认识不至于产生某些偏见。

书法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不仅是书家的才华和学养的全面展示,也是书家主体情感的流露和人格精神的折射。

中国书法之所以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能给人带来美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法既古老又年轻。说古老它有五千年的历史,说年轻它有着无穷尽的创作空间,只要汉字存在,书法的生命是永恒的。

福寿康宁   行书    23cm×28cm      2015.jpg

福寿康宁   行书    23cm×28cm      2015

汉字的结构为方块字,要突破方块字的固有形态,构建千姿百态,非功力使然,胸中须有应变调控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审美的理想和胆识的自觉。

书法是以技法、修养、人格所表现出的综合视觉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遐想空间。

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所能代替的。

古人云“以劲利取势,以虚取韵”。劲利为实,实可见,而虚非可见,不可见则为韵。 

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如势、力、意、韵、形、态、神、骨、肉、色、品等等,都借用人对自然界的生命参悟来理解书法的美。所以我们的创作要富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紧抱大自然,去表达那种美。 

大自然是变化着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在这中间你看到了什么,又能说出什么。书法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所以要到大自然中去领悟,大自然是创作的源泉。

行书    曹操诗     33cm×33cm    2014.jpg

行书    曹操诗     33cm×33cm    2014

大自然大美,五光十色,意味无穷。学习书法需要技术,但更要到大自然中去吸收营养,与大自然接轨,反映自然,超于自然,探求大美。

在网上讨论最多的是字的雅与俗。其实,字的雅俗之分,简单说来在于笔画雷同、字形雷同、处处表现雷同,雷同无疑归于俗;变化且又自然和谐,自然气息的流露才称得上雅。多看古人的墨迹,明白书理,就不难分辨雅俗了。 

与不懂书法的人,不争好坏、不谈对错。 

作为经典范本的帖已被书坛熟知,然而真正挖掘碑的领域远不如帖。我想今后被人们认识之后,走碑帖结合的路子,将成为大的趋势,也完全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

碑的雄健,帖的妍美,各有特点,应提倡碑帖并重,不可偏执。

行书    四体  小疑  联      217cm×26cm ×2      2014.jpg

行书    四体  小疑  联      217cm×26cm ×2      2014

流派的分野是个性思想的产物。同时代的不同风格,皆是在不同的背景下生命内在的体现。 

人们在生活中都在追求一种品味。如做人要有品味,穿着打扮讲品味,知道没有品味的东西不好。可是到了欣赏书法作品的品味时,真还没有多少人能品出味来呢。

一个人审美理念形成之后很难改变。此话也许太绝对,但据我观察当今书坛中的某些现象几乎如此,这是因为与长期养成的个性和习惯有关。虽然有人严肃地批评他,但他也不会轻易去改变自己。所以在审美理念上也是人各有志,不可强加,也不必强加。

 一个人进步的快慢,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审美影响着他的爱好与习惯。有的人功夫也下了,但纠正不了自己的毛病,毛病就在于审美上。

 “结壳”两字用在谁的身上都有点不舒服,谁也不认为自己“结壳”,真正能认识到自己“结壳”的人不多。是否“结壳”,旁人看得最清楚。

行书   梅、兰、竹、菊诗四首   48cm×48cm   2015.jpg

行书   梅、兰、竹、菊诗四首   48cm×48cm   2015

写字要从艺术出发,不能迎合某些人喜欢不喜欢,更不能看在钱上。世俗之作不值钱,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有人看不懂。 

书法是写字,但书法是艺术,不同于写字。一般人难于区别,也容易混淆。写字只是技法的堆积,是一个初级阶段。书法是在技法层面上的深化,既要有情性,又要有个性;既要有变化,又要达于和谐自然。写字人人都会,但书法就不一定了。 

高书不俗眼,俗眼无高书。你想入高书,眼界不可俗。 

写好字、画好画都难,但画家们都说字比画更难。在市场行情上,好字不如烂画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没有道理的。

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尽相似,这种风格很可贵。你可以毫无感触,也可以不予认同,但它确有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行书   王维诗   177cm×44cm    2010.jpg

行书   王维诗   177cm×44cm    2010

突破常规才会给人惊喜,唱老调会使人厌腻。突破常规是创造,唱老调会让人打瞌睡。 

欣赏书法作品水准,无论何种书体和风格,大体可从三个方面鉴别:

1.  法度把握,视线条质感和造型能力如何。

2.  整体效果,视是否达到自然、和谐、统一。

3.  个性面貌,视格调、品位的高低。 

一位艺术家,同样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作品的背后有他的思想、哲学、审美理念作支撑。有的艺术家能够把他的审美追求和探索体会总结出来并进行阐述,有的则没有这样做,但我们看一位艺术家更多地是要看他独立存在而无可替代的作品。 

书法要熟后生,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熟后生难。同样,字写得漂亮之后再写得不漂亮更难,这话可能没有人敢说。其实漂亮之后写得不漂亮是上升到品位,字就有了味道。有品位、有味道的字是技法之后的修为,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这样的字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欣赏到(如右图)。

行书   星云大师语     38cm×30cm   2015.jpg

行书   星云大师语     38cm×30cm   2015

“和而不同”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常用常新的哲理。从大的方面说,“和”是不离汉字不离传统,“不同”是与人不同,与众不同。

中国书法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有的人不写字,也喜欢品评别人的作品;有的人写了一点毛笔字,就要评头论足评别人书法的优劣。这说明中国书法是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扎根在人们心中,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艺术。

前些时,我看到一位企业家喜欢书法,收藏了不少作品。这些作品只是他个人的喜好,我不好言表。其实他不懂鉴赏,只是买回了一堆废纸。

还有另一位先生,让我参观他布置得非常豪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写的是一张一节黑一节白貌似寸白蛇模样的“龙”字,前面打了几个圈圈,后面翘起尾巴。他说是一位很有名的书法家写的,花了不少钱买的。我就劝他赶快撤下这张字,太影响身份了。后来我看到他的办公室改样了,换上了有品位的书家作品。这说明人们的审美是需要引导的!

行书   玉笛  梅花  联    162cm×26cm×2    2011.jpg

行书   玉笛  梅花  联    162cm×26cm×2    2011

人是想追求完美的,但艺术是达不到绝对完美的。太完美没有遗憾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审视一件书法作品,只是一般人喜欢,而专家不予认可,就在于技术与艺术的问题上,这是不同层次的审美区别。

我们追求艺术就考虑不了别人喜不喜欢。别人喜不喜欢是别人的事,顾虑多了就写不成字。任何艺术不可能达到人人所爱。 

看一件书法作品,一般人说好,这件作品往往不一定就好。道理很简单,因为一般人没有研究书法,只有圈内有审美能力的人说好才算好。 

一件作品应该是作者艺术理想的求索、精神诉求的表达、心路历程的展示。

书法以古、厚、拙、健、简、虚为高境界。反之,嫩、薄、流、弱、繁、实为低格调。

行书   张孝祥诗    38cm×30cm   2015.jpg

行书   张孝祥诗    38cm×30cm   2015

艺术只有雅俗之分,没有丑美之别。丑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本质。其本质不是丑,而是美。并不是凡丑字就是美。“丑”得要有味道,要从“丑”里边看到思想、哲理、情趣和技巧,这种“丑”才美。

书法美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萧散、含蓄、奔放、劲健、流畅、古拙、温雅、秀丽等等都是美的范畴,只不过与各人审美角度、取向不同而已。

书法要写意。写意是内心的意味感受,无法言表。非要把写意说清楚是不可能的,能完全表达清楚的东西,不一定是艺术。

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只有风格取向上的不同,不能说哪个最好,哪个不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凡书法大家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都有自身的风格特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作用。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它所体现出的高度、深度、难度,已经表明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含金量。 

艺术的实践是克服个人偏见的重要途径。

只有实践,才能在审美上找到“感觉”。

行书  佛心  38cm×30cm   2015.jpg

行书  佛心  38cm×30cm   2015

美有内在美和外表美两种。初看美是外表美,细看美是内在美。既要外表美,更要内在美。

生活里充满着艺术,艺术就在生活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要靠我们去发现它,提炼它,运用它,用我们艰苦卓绝的劳动去创造真、善、美。 

从总体概念上,人们大都知道书法艺术要有自家的面貌。但到具体欣赏一件作品时,新的面貌一旦出现在你的面前时往往接受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对书法理解不深或是受审美取向的影响。 

看书法作品要看格调高低,仅仅是玩弄笔墨游戏,满纸俗气,无艺术可言。

人不在个子的高矮,在于精明;书画作品不在于大小,在于精湛。

书法表象上有用巧和用拙两种。用巧,技法使然,一目了然,会受多数人喜爱;用拙则具内涵,意味无穷,为一般人所不识。

楷隶  晓风句  22cm×56cm     2014.jpg

楷隶  晓风句  22cm×56cm     2014

与无知者不谈对错,与不懂者不谈好坏。

书法形式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书法最本质的东西是点画线条和造型,谁忽视最基本的审美原理,谁就会失去书法最重要的元素。 

打仗要会利用地形地貌,书法创作要会经营黑白空间。 

书法作品是由黑白反差对比形成的。我们不但要看点线的黑,还要看点线之外的白。黑是实,显而易见;白是虚,有想象空间。因此,黑与白在作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视觉作用。

黑白对比是反差,

黑白之间是空间,

黑白线条是语言,

黑白构成是画面。

隶书    曹操词    178cm×46cm    2013.jpg

隶书    曹操词    178cm×46cm    2013

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谈到创作好的作品既要“到位”,又要有“味道”。我以为“到位”是功力,是字内功,是掌握技法上的事;“味道”是格调、品质,是字外功,字外功是要有综合素质、审美等方面修养的。“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味道”是说不清、摸不着的一种感觉。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人们常常说到作品的品味和味道。其实品味和味道只是一种感觉,由于审美取向不同,往往很难传达共同的信息,所以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千差万别。

我对作品品味和味道的理解是:其一,要有扎实的传统功力,点画线条和结构,经得起推敲。其二,用笔变化丰富,没有刻意做作,达到完整、和谐、自然。其三,富有创意,与众不同,无论用笔、结构都有个人特色。作品耐得品味,就有了味道。

我们看一个人的长相,不能光看局部,也不能就看高鼻梁、双眼皮,要看整体长得是否和谐、有味道。看一件作品也同样,不要去指责仅仅某一点点局部,关键是看整体是否自然、协调。耐得品位,越品越有味,那才不是一般的好。

龙骧虎步  行书   52cm×155cm   2015.jpg

龙骧虎步  行书   52cm×155cm   2015

游览参观到一个地方,我与别人不同,从不纠缠于细节,而是寻找一种感觉。我感觉到了的东西就是我的收获。 

我从小砍柴,上山下山不计其数,大自然给我的启迪、营养和滋润,成为我心灵的无穷宝藏,让我在书法艺术追寻探索中领悟书理,那一点一线无不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紧紧相连,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

记得小时候我给外婆拜年,每年总是提二斤白砂糖。现在拜年如果还是那样提二斤白砂糖,一定会哭笑不得。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口味变了,审美也是如此。

我注重汉字本体语言的深入,不注重外在形式的张扬。在我的一生中如能寻找到表现自我语言的东西,就感到很惬意了。 

1990年,我与王庆云、魏金修、程志辉办了四人联展,1998年出了个人作品集,那时有一部分作品初具风貌,虽不够老道,但已有好的开端,有的作品至今还可一观。

又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的作品趋于成熟,隶、楷、行、草四种书体也具体系,虽然说不上多么好,但我相信再过五十年我的作品还有一说。

这是我对自己作品的认识。

梅横画阁句  楷隶     22cm×56cm     2014.jpg

梅横画阁句  楷隶     22cm×56cm     2014

我们所创作的每一件作品无疑是让人欣赏的。当作品一旦出手,就管不着别人如何议论了,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看懂的有看不懂的,由于各人审美取向的不同,这种差异就很大。无论别人如何说,自己要有主见,自己的心路最重要。说得对,就听就改;反之,也可以不听不改。听、改是一种进步,“自信坚守、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听而不改也是一种进步。

艺术就是这样偏执,这样“无情无义”。

就我的作品而言,也曾听到过多种议论,我总是这样让别人去说,走自己的路。故而,我将斋号改名为“行己堂”。 

我知道,我的书法创新是有争议的,对一些非议有时也感到苦恼。我想,苦恼和孤独感人人都会有。你写一手一般人喜欢的字,尽管你的作品接受面大一些,但如果没有个人面貌,业内人称之为俗字,你岂不是更苦恼?

我的作品确实是让业内人看的。要问我作品中的点画结构出自何处、何家?我无言回答。粗看,好像谁都没有,仔细看,又好像谁都在其中。这就是我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人有思想 隶书      29cm×29cm   2013.jpg

人有思想 隶书      29cm×29cm   2013

有人说我的字怪,可能是不理解书法的人,少见则多怪。有的说不怪,一定是有鉴赏能力的人,他们已是见怪不怪了。我自己认为是在怪与不怪之间。说怪是因为与众不同有特色;说不怪是因为都来自于传统,有根基。其实,书法艺术需要有点怪,怪出个性,怪得出奇,怪得有味。 

现在是商品社会,书画进入了交易,市场还处在培育时期。收藏家要理性收藏,要懂得作品的优劣,否则就会上当。 

现在在网上、画廊、拍卖会上都可以看到我的一些赝品,大都是以我的作品仿制、临摹的方式出现(如110页图)。制造赝品大致有几种手段:①所用印章,或放大或缩小,或模糊不清;②仿制的作品墨色与印色是不同的。有的枯笔明显断线,有的笔画交待不清;③因为我的用笔变化丰富,难以临摹。所以临摹的作品大都采用少数字,但所临作品笔画别扭,笔势、笔顺、笔意混乱,不自然、不和谐;从纸质上看也有区别。假的终归是假的,这些赝品只要仔细审视、分析,或与原作做比较,假的也就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物无一量 行草    234cm×66cm    2009.jpg

物无一量 行草    234cm×66cm    2009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