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吾——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毕业作品选登

2018/06/27       来源:       责任编辑:袁锐       作者名称:;

10.jpg

王铁吾(左2)与导师白砥及师兄弟一起合影




1.jpg

    王铁吾  1991年生于浙江绍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白砥教授。
毕业作品《桐江赋》获得中国美院“崇丽奖”(最高奖)
全国首届高等书法教育成果展优秀奖
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书法单项奖入展
浙江省第八、九届全浙展入展
全国规范汉字大赛一等奖
作品参加中国美院“中华经典诗文”优秀作品巡展并获奖
作品参加“学院本色2016——中外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
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五水共治”展览
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作品曾被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湿地博物馆收藏

在校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开元奖学金等。




破体书法创作之我见


王铁吾


一、破体书法中的对立与统一


笔者将破体称之为“混血儿”,因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破体并非局限于某家某体,而是能将各体融会贯通,集各体之长,往往会把两种甚至几种反差极大的书体放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在将各书体杂糅的情况下,更要注重作品整体的统一与贯通,而不可简单地将几种书体拼凑在一起,导致刻意安排的痕迹过于明显,整体气韵也无连贯可言。


书法艺术是讲究对立统一的。每种书体都有其各自的笔画特征与空间结构。凝重圆转的篆书、古拙方整的隶书、庄重静穆的楷书、潇洒流利的行书、动荡缠绵的草书,无论是点画的方圆、曲直、粗细,还是结构的动静、正奇,都是反差极大的对立面。这便需要我们不断体悟、锤炼,再结合自身的才情,将这些对立面达到统一与和谐,这也是破体书法创作的难处所在。远比处理单一或相近的两面要难许多,但若处理好了,变化、形式感也就越丰富。笔者以为,所谓形式,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处反。再从书写速度方面来看,楷书、隶书、篆书好比走路,行书如同小跑,而草书已是狂奔。这种书写的快慢变化也自然地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一件好的破体书法作品往往处处是对立,又处处是和谐。


二、破体书法的普遍性与包容性


其实,当代书者对于破体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只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识的进行破体创作而已。例如一幅行书作品往往开头会偏楷一些,到最后则会转为草书。这或许是作者书写时内心状态的不同所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行书到草书的转换。再拿隶书创作来说,我们学隶普遍以汉隶为宗,主要一点便是汉隶中的“篆味”,使隶书更具古拙之气。今人为显“古意”,便将一些篆书的笔画、结体亦或是部首的写法运用于隶书创作之中。在楷书创作中也有类似现象,今人往往乐于将行书笔意或隶书的古质加入到楷书之中,以避免状如算子、流于通俗之弊病。类似于这些行书中加草书、隶书中加篆书、楷书中加行书、隶书等手法,都是我们在不自觉地运用破体,只是没有《裴将军诗》表现得那样强烈罢了。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破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各种有价值的线条、结构都可熔于一炉。书者可根据自身的审美取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素材”运用其中。(即使是同种碑帖,所带来的感觉也是因人而异的。汲取的内容也会有各自侧重,个人面貌便会在反复取舍中产生。)破体也为善书者施展本领提供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不仅如此,破体中字法、字形等限制情感的因素相对较弱,书者可以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才情与书艺。


三、创作破体书法所需的必备条件


首先,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破体书法作品,过人的胆识与探索勇气必不可少,要敢于突破传统,做前人未做之事。纵观历史上有卓越成就的书家,有谁不是大破大立、自出新意之人。


其次,只能写好一种书体是不够的,而要尽可能做到诸体皆擅,这就要靠书者平时对各种书体不断地学习与积累,临池不缀,达到对各体都能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之地步。唯有达到了一定的量,才可产生质的飞跃。刘正成说:“我们只有掌握了全部审美、创造过程中间的要点,才能实现书法艺术不断的新创造。如果只能写篆书,或只能写隶书,都不能算一个书法家。书法家必须掌握篆、隶、行、楷的基本技术与技巧,正所谓诸体皆备。”在此基础上,更要把篆隶视为每日必修课,即使颜真卿留世的篆隶作品不多,然无论其楷书还是行书都具有一股“篆籀气”,若没有深厚的篆隶功底怎能有此境也。


除以上两点之外,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古代碑帖,还要借鉴当代在破体书法方面颇有成就的书家作品,也可在各大国家级展览上获奖的破体书法作品中寻找灵感。更要开阔眼界,放眼海外,学习别国书家破体探索成功的经验。例如日本便出了不少优秀的破体书法作品,大可为我们所用。



作品欣赏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