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琴:我对书法创作的理解

2017/06/01       来源:       责任编辑:杨柳       作者名称:张改琴;

我对书法创作的理解

张改琴

我很幸运,迄今算来,从事自己所钟爱的书法事业已有50余年了。与当代书坛高手和自己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自知,在书法这条条寂寞的道路上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努力,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我常常这么理解: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永无止境的艺术,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只想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冥冥中一个不可预见的高度,朝着这个方向和高度不断努力,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足矣。

我崇尚血肉丰实,体势开张的意境,追求线条的力度和稳健沉着的美感,以及洋溢着生命张力的律动。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之中,在审美情感化、空间时间化,在有限与无限,在自然万象与抽象线条的转换中,在结构形式、意象这些看似抽象又十分具体的美学空间里,我耕耘、收获、求索。无论是霜染双鬓,还是几多迷茫,无论是步履蹒跚,还是会心喜悦,我对书法从来都满怀敬畏,一往情深。在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跋涉途中,我感觉到生命因为有了书法而变得完美和精彩。

在书法创作中,我想尽可能地在作品中体现出章法疏密、跌宕有致,大气磅礴、气象万千之势,且自然有趣,笔法又多变,但这是多么地难,有很多时候,我的想法总是笔不达意,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认真的态度和些许的经验,对作品进行反复地推敲,找出问题,尽快纠正。

我6岁起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写字,50余年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处何环境,都坚持把书法艺术的研修作为一种心性的历练,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抑或是一种对精神家园的独守。每每铺纸研墨,纵情挥洒时,都会有一种"涧深松老忘荣谢,天阔云闲任卷舒"的酣畅旷达之感。这种感觉促使和引领我孜孜以求地走到今天。在自己的学习追求之中,我始终告诫自己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只重过程,不问结果。

在传统和个人面貌之间,我认为不能过早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否则就容易固步自封,对以后的提高和突破是非常不利的。我在继承的基础上一直求变、求新,所以我身边的朋友都说我的作品每过一两年都有些变化,都会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我在求变的时候,都要打破原来的一些束缚,努力去做一些尝试,用行草书的笔意试图让楷书动起来,给楷书赋予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否则就太静、太呆,跟雕版书差不多就缺少味道了。

相反,行草书就应该追求一种静,若过于飞扬,就会显得浮躁。历史上优秀的书法作品,都非常的静。我们平时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草书就应该笔走龙蛇,要写得快,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基本功不够,写出来的线条可能就是扁平的,浮躁的、油滑的。所以,我在创作时,尽可能用思想去统领作品的创作。

一个书家下笔之前是必须要做到胸有成竹的,要做到胸有成竹,需要长期的积累。在内容选择上,也要有所选择。在用材上,作品的面貌和材料关系也很大。用适合自己笔墨表现的纸张材料,用笔就会很顺畅,线条就显得精到,尤其一些细节就会很好地发挥。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习惯、技巧、驾驭笔墨的能力来选择创作工具。当然,影响作品成功与否的因素还是非常多的,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积累,靠经验。

一个富裕繁荣的民族,一个强大昌盛的国家,必定有一个繁荣昌盛的文化。在国家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我们的书法家必定大有作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是党赋予我们的责任。书法带给我快乐,让我永葆激情,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