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阜成门外的鲁迅故居
2017/02/07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韩修龙;
阜成门外的鲁迅故居
■韩修龙
并不知道这里有一个鲁迅故居,或者说,知道鲁迅在北京有着故居,却不知道就在这里。路过两次,一次在修缮;一次是周一,适逢闭馆。这一次是抱着专为看一看的目的而来。
在北京,鲁迅住过的地方有四处,一在宣武门外“绍兴县馆”,住七年半;一在新街口八道湾,住三年有余;一在西四砖塔胡同,住了大半年。阜成门外这里,鲁迅住过两年,然后,留下母亲鲁瑞、原配朱安,便南下做事去了。
北京的鲁迅故居,八道湾那个地方未开放,是因为那里还有周作人住过吗?不得而知。另两处,恐也未对外。阜成门外的这一处,现在自然是城中的好地方,据说当年可是贫民区,都是些人力车夫,赶骡车的穷苦百姓生活的。一到夜晚,黑糊糊一片,在胡同尽头才有一盏小油灯。这一处原是鲁迅自己借钱租下并进行大面积修缮的。
我手里有两本《鲁迅日记》,版本不同。一简装,上册,是1976年7月出版;一精装,下册,竟也是1976年7月出版。可见,当时是出版了一精一简两种版本。我还藏有1973年首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编》,却是鲁迅离开阜成门这里数月之后的一些在上海写的手迹印本。
打开那本简装的《鲁迅日记》上册,他在(1924年4月)17日写道:“晴,下午风。往西三条宅,付李瓦匠泉卅。”可以确定,鲁迅先生是在具体监工,并要打算长期住下来的。鲁迅先生很文雅,不把“钱”字写在书面上,只写“泉”。“三十”也写得很讲究,写为“卅”。那天是晴天,却有着风。次日的日记上,他又写上了“大风”的字样。北京的春天多风,久已如此。
在(1924年4月)30日鲁迅又这样写道:“晴,午后郁达夫来。往西三条胡同视所修葺之屋,付李瓦匠泉廿,还齐寿山泉五十。夜风。”在他的好友郁达夫来的当天下午,鲁迅又去了正在修建的新住处。
鲁迅是1924年几月份搬进阜成门外的西三条胡同的?日记中没有查到,在当年7月6日,日记中有这样的话:“晴。午后在第一监狱工场买藤、木器具八件,共泉卅二。”这个时间,可以推知,他是已住了进去。
很幽静的一个小四合院落,鲁母鲁瑞还有朱安就紧挨着一人一小间住着。朱安对于鲁瑞老夫人而言,是说话的伴儿。然对于老夫人来说,她又是个心病,她没能降服儿子,只能让朱安过着可怜的日子。
如果说喜欢的话,我还是喜欢被称为“老虎尾巴”的那个鲁迅用来写作兼卧室的小房间。是在院落的后尽头,幽静之极,不算大的玻璃窗外有窗板,合上,外面就无法看到里面的一切。窗板打开,后园鲁迅手植的丁香、黄刺梅尽收眼底。鲁迅看书写作,眼睛累了,头抬起,这几本植物,是可以养一养眼睛的。我在那里驻足,是在想象周树人先生夜里捻亮玻璃罩油灯坐下来的一瞬间,该是怎样一种情形。
这个窗,被称为“北窗”。我是掉了向,总以为那是个东窗。
“老虎尾巴”里的墙壁上挂有一副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E:\张E报纸\2016年\第50期\图\ZT165038-5.jpg>之先鸣。”这是鲁迅的集联,集自《离骚》,请他教育部的同事乔大壮所书。集联,是比较难的一件技术活,说技术,是要懂平仄,识词性,博闻强记也少不得,要把两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语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意思的对子,鲁迅先生当然能,并且做得非常好。
周树人在这个有点儿幽深的房间里,在低矮的北窗下,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纪念刘和珍君》即写于此。还有那篇《秋夜》,是写于他搬入不久的九月份,“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这篇文字开头的句子。
阜成门外西三条胡同的这个小四合院,后园墙外是有着两株枣树,现在还屹立在那里。一株在高墙外,看不到树身儿,只现出盘空凝铁的枝杈。一株在后门口儿,拔地而起,粗过人腰。工作人员说,已不是原来的那两株,是后来又栽的。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