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和唯美 只在一念间

2017/05/03       来源:全媒体采编系统       责任编辑:       作者名称:苏小雅;

破败和唯美  只在一念间

■苏小雅

“锦灰堆”,起初多为游戏之笔,画家们成画后余兴不减,便用剩余笔墨来几笔戏作。后来文人雅士将书房中随手拈来的细碎之物: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虫蛀古书、破旧折扇、青铜碑拓、信札、册页等残损的文物片断,统统落在宣纸上。也是奇了,那些破碎、翻卷、重叠、玷污、撕裂、火烧、烟熏的残章断简,倒给人以古朴典雅、错落有致、趣味横生之感,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有“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美称。

“锦灰堆”又被称为“八破图”“打翻字纸篓”,将杂乱无章的“废料”挤入画纸,确有几分字纸篓打翻后横斜倒卧的情态。然而,看似杂乱无章的“锦灰堆”,其实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涂鸦,而是乱中有序,有着中国画疏密聚散、浓淡干湿的特点。拿选材来说,“锦灰堆”的创作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再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有书有画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物品,但要求所有杂物有出处和依据,且能相互映衬。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锦灰堆”画作在沪杭宁一带非常流行。不过,这个杨渭泉的背后还有故事。据郑逸梅在《珍闻与雅玩》一书记载,杨渭泉其实是一个势利、充满铜臭味的商人。

原来,他只是好点笔墨,可又不善画,又无闲暇,便干脆在家留了一个穷门客,专门替他作画。这个穷画师叫郑达甫,浙江镇海人,喜欢书画,尤善临摹。无奈生活窘迫,有人邀请他代笔,自然也乐意。

有了稳定的代笔,杨渭泉的商人谋划出招了,便以自己的名义登广告,广发润例,言明专做“锦灰堆”。郑达甫书兼各体,学于右任尤为逼真,画则见长于工笔,“锦灰堆”正好可以一展所长。每幅画所得润例,杨六郑四,后者还须提供笔墨颜料的所有费用。这样的不公平买卖,竟然持续了二十来年。后来战乱一起,绘画生意不得而终,郑成了无用之人,杨便下了逐客令。

郑达甫回家后,无生活来源,不得已只好打柴、卖饼度日。新中国成立后,这段秘史被人捅破,郑达甫才被人知晓。随后,郑的“锦灰堆”还参加了当时的全国美展,引起轰动。“锦灰堆”也算得以第一次实至名归。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也抛来橄榄枝,聘请郑达甫为研究馆员。一生落魄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归宿,而那个名利双收的杨渭泉,终于被揭穿了假面目,成为郑逸梅笔下那个“欺世盗名,充满铜臭气”的奸商。

“毁尽残篇底蕴深,赢秦残酷不堪陈。当时古迹今唯见,以此聊表旧情神”。虽然在艺术品拍市场上,“锦灰堆”量少价低,与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并不对等,但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件件古迹,人们总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某种情结,那是一种依恋,一种追慕。

陈沅龛《锦灰堆》 纸本 1934年作.png

陈沅龛《锦灰堆》 纸本 1934年作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