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素展如何

2017/04/28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青城坐雨;

来一场素展如何

■青城坐雨

我身边有一些书法朋友,为参加各种展览,在拼贴、染色、做旧等形式上苦心经营、大伤脑筋、耗时费力,远比写一幅作品来得“揪心”,成为抓脑门子的烦神事。

“好色”和制作的滥觞源于1993年的全国第五届中青展,至2003年的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已有很多着意者。也许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现象,故第九、十届全国书法展征稿启事中提出“投稿作品请勿装裱”的要求。至2012年,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8个国字号展览,要求和第九、十届国展完全一样。但这一可以异化理解的表述形同虚设,对投稿者的准装裱作品并无多大抑制作用。2012年年底截稿的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和2013年2月20日截稿的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则出现可喜迹象,要求明确而严格:“作品请勿做旧、粘贴、托裱、装裱。如果做旧、粘贴、托裱、装裱,稿件不予评审。”但稍后的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又回到“投稿作品请勿装裱”的老路上了。

从2013年的全国首届楷书展,到2014年的中国(长沙)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要求都是“鼓励书写完整作品,不提倡(过度)拼贴、染色、做旧等形式”。随后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和2015年的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又是老话重提“投稿作品请勿装裱”“投稿作品均不装裱”。2016年的全国第二届楷书展和全国第四届草书展,所述变化不大:“评审主要考查作者的创作水准,不鼓励制作。凡在形式制作上过度拼接粘贴、染色做旧、故意涂抹等,该作品在评审中将会受到减分影响。”今年2月20日截稿的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只在要求的措词上略有调整。

什么叫“鼓励书写完整作品,不提倡(过度)拼贴、染色、做旧等形式”?怎么理解“评审主要考查作者的创作水准,不鼓励制作。凡在形式制作上过度拼接粘贴、染色做旧、故意涂抹等,该作品在评审中将会受到减分影响”?“不提倡”“不鼓励”其实可以理解为“不反对”“不拒绝”,就是可以继续拼贴、染色、做旧、涂抹。这种似是而非的表述,客观上成了一种暗示和诱导,与其有,还不如无。从2011年第十届全国书法展以后,拼贴、染色、做旧、涂抹渐成传染病,几乎投稿者皆成受害者,又成为害人者——新的传染源。如能把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和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两个展览的要求坚持至今,情况肯定大不一样,各种展赛用纸和形式必然清爽简洁得多。

唐张祜《集灵台二首》中有两句诗“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描写虢国夫人“素颜”朝见唐玄宗。如果重妆艳彩地去捯饬一番,脂粉肯定会污损自己的天然本色。另外,古代皇家采选宫女嫔妃,必须经过裸检,以便“周视动止,审悉幽隐”(《汉杂事秘辛》)。要是浓妆艳抹,是万万选不出绝色佳人的。当代作家毕淑敏曾以《素面朝天》为题写过一篇文章,她说:“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拼贴、染色、做旧、涂抹等做法,犹如给自己的作品化妆。其始作俑者是不自信,想借此烘托作品,以实现入展获奖的目的。后来的效仿者既有同样用意,也有被逼无奈的跟随。乃至于相互推动,造成多年来书法展览的形式主义甚嚣尘上。但是这些展览的评委和一些书坛大咖在办个展或小型主题展的时候,一般却都用整纸书写,而且绝大多数以白宣为主,很少有人像参加国展那样耍弄形式。这一看似奇怪的现象,反映创作主体在没有搅扰和妄念的情况下会自然回归书法本体,透显出自信、宁静和淡然。

期望中国书协能高举大纛(dào),找回曾经有过的坚守:“作品请勿做旧、粘贴、托裱、装裱。如果做旧、粘贴、托裱、装裱,稿件不予评审。”并坚决执行到位,旗帜鲜明地举办一场素展,并推行开去,让所有的参赛作品接受“裸评”。我们相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艺术语境下,只要中国书协认真,没有办不好的事,一定能彻底扭转浮华乱象,引清风一缕吹进各种书法展赛。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