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起追前贤 (上)

2017/02/06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孙 超;

继起追前贤 (上)

■本报记者 孙 超

广东省中山小榄虽屡经名称更迭、区划变化,但最晚到南宋已经开始设村建镇。如此算起,小榄已有800多年历史,其间在政治、文化、教育、实业各方面均出现不少杰出人物。书法亦人才辈出,不乏佼佼者。

对小榄书法的寻访,始自对历史痕迹的亲身贴近。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书法历史,除了翻阅典籍、逛博物馆外,最好的途径大概就是走进其中,寻找那些已经遗落在市井角落的书法痕迹了。

在小榄书法协会会长、小榄印社社长骆培华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小榄镇文化中心,听说那里有一些书法石刻,是历史上留存下来收集于此的。许是太久没人关注,石刻掩映在一片杂树与荒草中。将石上的杂物与周边的草木清理干净,字迹便显现出来。最先清理出来的,是清代诗人、书画家鲍俊题写的“瀛社书室”。鲍俊(1797—1851),珠海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工诗善画,登科时得道光皇帝赐“书法冠场”。鲍俊在香山(现中山)一带极负盛名,当年是什么机缘让鲍俊的书迹留在小榄?瀛社书室是个人的斋馆还是一个组织?现在书室已经不存,书室主人是谁也无法考证,但这一方石匾,起码给我们留下了鲍俊书法的风采。

继续清理,节孝牌坊,禁赌乡约碑,清代李贵阳题写的“榄乡义仓”,文举、武举纪名石碑等明清石刻,昭示着小榄历史上对民风教化的重视,以及对功业的追求,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凝聚在一块块厚重的石碑上,闪耀于字里行间。

最后清理出的是清朝何璟所书的石刻对联。有资料记载,何璟的这副大字对联为:“莆田传圣迹,榄水被恩波。”何璟出生、成长于小榄,做过福建巡抚、福州将军,此联似是他政治生涯与乡梓情结的总结。对联刻在花岗石上,最初立于小榄水边,当年何家的显耀可想而知。在文化中心只找到下联,据骆培华介绍,石刻对联发现于小榄一水闸处,上联已失,殊为可惜。

小榄的老城区被一条小河环绕,和很多城市的发展一样,小榄也是由老城向外一层层扩张而成现在的规模。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老城区是城市的根脉,凝聚着一个城市最显著的气质,而后来的每一次扩张,都是这种气质的延伸。

小榄与书法相关的遗迹几乎都在老城区。

佩兰书室位于小榄镇永宁社区北村大街,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该书室坐西向东,三间两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博古屋脊,青砖外墙,凹门廊。前进南墙嵌有两块重修碑记。前后进间夹天井,两侧设雨廊,北侧雨廊外接一厢房。后进北侧建有一栋砖砌的两层重檐小楼,该书室现为永宁曲艺团使用,是中山市保存较好的清代书室建筑之一。

佩兰书室不远处,就是天后庙——妙灵宫故址,据记载,建于明代的妙灵宫是小榄最早的天后庙,也是小榄古时五大庙之一。两进各三间。原来建筑已经不见,现在为永宁社区文化中心。明代解元伍瑞隆题有“妙灵宫”匾,现也只留有拓片。

曾任南明弘光朝廷首辅(宰相)的何吾驺(zōu)为小榄何氏先祖的第十三世孙。古时小榄三大氏族中,何氏官最大,李氏人最多,麦氏钱最多。但要说到何氏中官最大者,非何吾驺莫属。何吾驺为官一时一地,从艺却一生一世。何吾驺故居遗址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文化路六巷侧,原建于明代,原名翁陔园,面积数十亩,包括现在的莲塘大街、三角市、西闸等地方,园内建有松凤阁、吸和轩、宝纶阁、愚公楼、元气堂等。现仅存清代重建的头进建筑,已残破弃用。后面聚居着何吾驺的后人。其后人在原址新建起层层高楼,我们也只能在断壁残垣中遥想当年翁陔园的恢弘了。

小榄镇号称百楼镇,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据统计,有祠堂407间、庙宇136间、镬耳屋(楼)99间、坊表29座,还有传统民居、私家园林……

对一个地域书法历史的研究,最终都会回归书法家身上。小榄只是一个镇,此地历史上出现的书法家显示了小镇文化的昔日繁盛。中山人黄衍增先生曾编著过一本《香山翰墨》,记载香山历史上的书家及书作。我们从中拣选出有记载的小榄书家,按时间顺序作一介绍,大抵能够厘清小榄书法的脉胳。

鲍俊题“瀛社书室”匾额.png

鲍俊题“瀛社书室”匾额

李贵阳题“榄乡义仓”匾额.png

李贵阳题“榄乡义仓”匾额

1.jpg

“节孝”牌匾


李孙宸(1576—1634,《香山县志》记载李孙宸终年55岁,小榄李氏族谱记载其终年59岁,本文采用族谱所录生卒年),字伯襄,小榄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掌内书堂,晋掌春坊左庶子。天启五年(1625年)晋南国子监祭酒,次年晋詹事府读学士,教习庶吉士。崇祯间晋礼部尚书,后战乱时上书发誓以身殉国,并捐俸薪簪珥助守城置器犒士之用。崇祯七年(1634年),因疮患病故于任。李孙宸为官清廉,卒后囊箧萧然,惟古炉、香带各一,其余图书、字画、敝衣数袭而已。

著有《建霞楼文集》十卷、《诗集》二十一卷、《翔斋稿》《南沐斋稿》《北舟小草》等。传世作品(如图)为自作诗:“高飚暮夕露华浓,朋旧天涯尚不从。共向女牛怜夜色,不随杨柳怨秋容。饮拼尽兴倾家酿,话到投机触矢锋。醉后莫愁归路滑,与君横被听晨钟。”书体行草参用,用笔朴茂沉稳,字势起伏自然,通篇开合有度。作品未署书写年月,只签孤款。作品部分已有笔画脱落。

李孙宸书迹.png

李孙宸书迹


何吾驺(1581—1651),字龙友,号象冈,初字瑞虎,晚号闲足道人,小榄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土,授庶吉士。崇祯元年(1628年)晋左春坊充经筵讲官,晋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历官正詹事。崇祯五年(1632年)擢升礼部右侍郎;六年(1633年)再升礼部尚书,任大学士兼代理首辅(宰相),因弹劾事被罢官。弘光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州后召何吾驺为首辅,时闽粤战乱,后称疾还乡。

著有《元气堂诗文集》三十卷、《云芨轩稿》二卷、《经筵日讲拜稽集》四卷、《周易补注》四卷、《中麓阁集》及石刻楷书四种等。其诗文笃实渊雅,为时人所重。“当时名流如倪元璐、邝露、伍瑞隆……皆与往还”。

何吾驺善书,取法钟繇、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家,融会己意,其草书豪逸雄浑,与诗风相呼应。其书与其诗一样为世推重,“当时书坛四大名家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等推服吾驺,树一帜于岭外”。其传世之作不多但皆精品,正如其十一世远甥李洸所言:“阁部生平于书臻绝诣,浩瀚浑朴之气,凌晋逼汉。然不轻为人作,作而传者,皆如精金美玉之在世也。”

何吾驺书迹.png

何吾驺书迹


伍瑞隆(1585—1666),字国开,又字铁山,小榄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解元。授化州教谕,期间修《高州府志》,以信史称,擢翰林院待诏,迁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仕至河南巡道,谢病还乡。晚年隐居于本邑南鸠、艾二山间,号鸠艾山人,亦署鸠艾二山道民。

著有《怀仙亭草》《云乐林草》《临云集》《辟尘集》《金门草》《白榆园草》《少城别业近草》《鸠艾山近赋》《铁笛草》等集,诗文为时人推重。

伍瑞隆善书画,尤善画牡丹,笔势飘逸苍劲,世人宝之。书作多散失,“妙灵宫”匾为伍氏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所书,原匾已失,遗有拓本。“三元”石匾(如图)为伍氏手书,上款“道光癸巳冬日重建”,下款“铁山伍瑞隆书”,为光绪九年(1883年)三元庙重修时所刻,可见伍氏书体端庄凝重。

伍瑞隆题“三元”匾.png

伍瑞隆题“三元”匾


何文明(1759—1821),字尧臣,号哲堂,小榄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科举人,授河南洧川知县。在官三年,以廉能见称,因疾南归,乘舟至洞庭卒。

著有《诸子萃白》四卷、《二恩斋文存》六卷、《诗抄》六卷、《嵩山记游》一卷、《投闲杂录》一卷、《中洲笔记》一卷、《二思堂集》二卷。工书法,小字横幅(如图)流畅俊秀,见书卷气。全篇约800字,此局部为篇末。

何文明书迹(局部).png

何文明书迹(局部)


何栻(生卒年不详),字太詹,号南塘,小榄人。何吾驺孙,清监生,候选理藩院知事。性旷达,高隐不仕,与诸名士结南湖诗社于南塘。南塘周遭三十亩,四面皆水,夹岸环以翠竹苍松,红蕖青荇,结庐其中,庐外小亭北垒土为山,可登眺,五折桥隔断尘垓。梁药亭(清代诗人)称之为诗隐,寿91岁。

以诗名,著有《独乐唐集》二卷、《南塘渔父诗抄》二卷。工书法,传世之作(如图)为自撰诗:“硕人天赋寿偏赊,八耋须眉秀未涯。壮子各才皆济世,细君同健更宜家。考盘十亩居临水,上顷千钟坐狎花。自是怡神甘醴好,修龄何用饵丹砂。”为其与妻八十双寿时所撰书,书体纯熟老成,不落俗套,有豪浑之气。

何栻书迹.png

何栻书迹


何璟(1816—1888),字伯玉,号小宋,又作筱宋,小榄人,何文明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举人,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咸丰年间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同治年间授湖北、山西布政使,升福建、山西、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年间入京觐见光绪帝,授闽浙总督,兼福州将军,马尾之战后被劾去职。

著有《春秋大战录》《通鉴大战录》《奏议十五卷》《事余轩诗》十卷。书宗北海,擅擘窠大字。

何璟书迹.png

何璟书迹


何瑞丹(生卒年不详),原名攀枝,字应时,号少直,小榄人,何文明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举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晋授资政大夫。性耿直且胆略过人,尤以剑技闻名。回里后因见小榄屡遭水患,遂倡筑大围,并身任劳怨,历道光十四年(1834年)至咸丰四年(1854年)始告成功。

著有《恶城斋诗集》一卷、《毋自欺斋诗集》一卷、《剑鸣山房集》二卷。书作(如图)笔法浑厚雄迈。

何瑞丹书迹.png

何瑞丹书迹


麦学饶(生卒年不详),字卿廉,小榄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举人。

所见书作(如图)墨色已淡,但字可见。用笔峻峭,结构匀停,骨架扎实,似有欧、柳风格。

麦学饶书迹.png

麦学饶书迹


何长清(?—1909),字榆庭,小榄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科武进士。以营守备任用。同治九年入四川,因剿贼巢克城垒有功,授游击、参将、副将衔。光绪三年(1877年)至十二年,署前山都司、香山副将等职。十七年(1891年)奏署北海镇总兵、湖北郧阳镇总兵。二十二年(1896年)授广东水师提督。三十年(1904年)因失察谋杀案,奉旨免职。不久,粤总督、巡抚合奏保,复署北海镇总兵。次年丁母忧,宣统元年(1909年)逝。

何长清文武兼备,曾撰联“言不失典谟,行不越矩度;威以怀殊俗,德以化圻民”,并有书作(如图)传世,线条瘦硬中有筋力,结体舒展且有法度,布局疏朗大方,不乏书卷气。联句及书作中显露出严谨刚直之气概。

何长清书迹.png

何长清书迹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