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无俗格成逸品 心有莲花不染尘(上)

2017/10/30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倪 胜;

书无俗格成逸品 心有莲花不染尘(上)

——倪瓒小楷临创体会

■倪 胜

临摹法帖,是学习书法唯一门径。“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的书法由隶入楷,以独特的个性、雅逸的风貌,越来越得到同道们的重视。如何把握倪瓒的小楷,做到精准临帖、精准创作,笔者认为,除临帖外,还有必要深入了解倪瓒本人成长和书法发展的历程,由熟知其人进而熟知其字,读懂作品背后传递给我们的书写技巧和审美指向。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居士等。青壮年时期,倪瓒家资巨富,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打下扎实的书画功底。后家道衰落,但他没有失去信心,画风、书风和诗风更加成熟。尽管倪瓒独立的书法作品较少,所幸在其画作上留存的款题书法甚多,可以窥其书法面目、技法和神韵。

倪瓒早年学书从欧字等唐楷入手,字形瘦长,笔画瘦硬。及中年,一系列家庭和世事变故,使他在山水和书画中寻找解脱,逸出尘世,从儒家道德人格走向审美人格。由唐溯晋,从魏晋钟王书法汲取营养,追求温雅秀逸之风韵。再由晋溯汉,摹习、汲取汉隶之体势、笔法,融而化之,逐步摆脱晋唐楷书的工细严谨,至晚年而形成楷中带隶、古雅俊逸的成熟面目。其去世前几年,书风天真率意,萧散超逸,人书俱老。

因此,倪瓒书法发展历程,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大约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以前。以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题《梧竹秀石图》(图1)为代表,作于1340年,倪瓒时年40岁。其特点为字形多瘦长,纵向取势,笔画硬拙有力,顿按不明显,线条平匀。结字或松散,姿态或平正端雅,字距或宽或紧,行线或弯或直。似在绘画之余信手而写,不事修饰,潇洒随意。风貌稚拙,略嫌生硬。

图1 倪瓒题《梧竹秀石图》款.png

图1 倪瓒题《梧竹秀石图》款


中期,至正十五年至至正二十三年(1355—1363),以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题《江岸望山图》(图2)为代表。其特点为字形由瘦长向扁方字过渡,扁方字已占主流;主横画末端顿按加重,或起明显的圭角,左轻右重的态势已现,笔力清劲,笔法渐趋圆熟,行气较为流畅。

图2 倪瓒题《江岸望山图》款.png

图2 倪瓒题《江岸望山图》款


晚期,至正二十四年至明洪武七年(1364—1374)。这一时期其题款书法精品较多,以现存上海博物馆的题《渔庄秋霁图》(图3)为代表,创作时年67岁。其特点为撇、捺画展逸多姿,主横画末端和有的点、捺画,或顿按回锋,或顺势回钩,或轻挑出锋,或起圭角,变化甚富,楷中带行,兼存隶意。字形宽扁,横向取势;结体宽博,略呈左轻右重、上紧下松之态势,并有正欹、疏密、跌宕、错落、照应等变化,已形成成熟的书法风格。董其昌在该画上题跋云:“倪迂蚤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庭,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

图3 倪瓒题《渔庄秋霁图》款.png

图3 倪瓒题《渔庄秋霁图》款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