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简牍的艺术研究价值

2017/10/31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陈谷栋 梁遗鹏;

云梦简牍的艺术研究价值

■陈谷栋 梁遗鹏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郊睡虎地墓地发掘出了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墓葬,出土竹简1100多枚,另有两件木牍和近4万多字的秦竹简书,内容为《编年记》《语书》《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秦律十八种》《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秦简。1989年10月至12月,从云梦龙岗六号墓中又出土了一批秦代简牍,共计150余枚,内容属秦代法律文书,龙岗简牍在时代上晚于睡虎地秦简。2006年11月,在云梦火车站北面铁路三孔涵洞东端北侧,距睡虎地不远处,再次挖到一座古墓葬M77(以下简称M77),出土了一批字迹清楚、内容丰富的简牍,总数为2137枚。据考证,约在西汉文景时期。

云梦三次出土的简牍不仅在史料方面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而且为秦文化的研究,尤其是秦代律法研究及秦简艺术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从艺术角度来看,无论是在材料、内容还是在维度、方法等方面,还远不够系统和深入。

云梦三次简牍的出土,促使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深入的探讨:一是云梦简牍所负载的文本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大质变时期,即战国末期至秦统一中国后的社会生活状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秦汉史研究文本资料的不足,完全有必要对它进行新的认证,而且有相当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民间性特征;云梦简牍出土地,位于江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汇处,具有秦文化辐射中国南北、东西文化,楚文化北渐中原文化的典型性。云梦简牍所保留的现有文本面貌,与之有怎样的关系,耐人探究。二是云梦简牍不单是“旧”的,在书法史上则有更多的“新”,它是秦实施“书同文”后,在一个时期内推行“小篆”所应用的“新字体”,即似小篆而非小篆,似汉隶非汉隶,在“小篆”与“汉隶”之间有着独特的作用,不是“过渡性”所能概括的。从其书法艺术的娴熟性看,兼“小篆”与“汉隶”之美,而具独特个性。三是“竹”与“简”在中华文化构成中,既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构成要素,又是需要挖掘创新和创造的新元素。云梦简牍的发现,既是中华文化繁荣的历史成果,又是中华文明传播发展过程的历史见证,它集实用性、观赏性、审美性、收藏性、科学性、历史传承性于一身。因此,研究它的固有价值及其再生发展价值是必要的,是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

一、从书法演变发展的角度可对云梦简牍隶书进行学术性探讨和研究

古文献记载隶书是秦始皇时所造,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云“是时始造隶书矣”,许慎《说文解字·序》云“秦烧灭经书,除旧典,大发隶卒,初有隶书”,唐张怀瓘《书断》:“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

隶书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汉字的产生及其演变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篆书向隶书转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也是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到今文字阶段的一个过程。秦始皇一统天下,统治的时代法治严明,称自己是“大圣作治、建立法度、显著纲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为了便于统治,实现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统一了全国的官方文字——小篆。而我们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没有看到小篆,看到的只是隶书,这种秦隶字体,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促,逐渐体现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1100多枚竹简,简文均用墨书,清晰可辨。从秦简《编年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过对“喜”这个人的分析可知墓中至少有一部分竹简是抄写于秦始皇时期的。《编年记》详记了“喜”的个人经历:“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17岁傅籍,19岁始为吏,22岁为安陆令史,23岁为鄢令史,28岁为治狱鄢,29岁从军,31岁从平阳军。参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从墓中人骨经过鉴定来看,系40多岁男性,“喜”46岁而终,正好相合,说明了墓主人应是“喜”。“喜”生前的经历主要是担任当时与法律有关的职务,墓中竹简多为法律文书,应该和身份相符。据《编年记》记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推测,他死时46岁,看来“喜”是《编年记》的作者。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有一次大的出巡,先东后南,最后自南郡武关归。《编年记》于同年记有“今过安陆”一事。安陆为南郡辖地,二者记载一致。“今”指的当然是秦始皇,这都说明《编年记》的作者是秦始皇时期的,《编年记》又只记到秦始皇三十年,这更加证明它撰写于秦始皇时期。秦简《编年记》,上下栏字迹不一样,而且在行气上也不相连,简书应该不是一次写成,应该是多次写成。也可以猜想一部分是墓主“喜”书写,一部分是别人再写,不管是否是墓主“喜”书写或他人再写,由此可以证明隶书在那个时期已经通行;从《语书》来看,当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份文件,假设这个文件是“喜”本人抄录的,说明当时他是遵照上级“南郡守腾”的命令抄写的,如果不是“喜”本人抄写,是上级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到“喜”这一级执行的话,进而又可以证明,当时秦始皇时期隶书已通行于官方,官方的正式文件已用隶书书写了;另外四号墓出土的木牍是两个叫“黑夫”和“惊”的士兵的家信,真实记录了秦始皇时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字迹也是隶书,再次说明了秦始皇时期,普通老百姓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隶书。可见隶书通行全国,生活中在广泛使用这种字体,远不是文献所说的:“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取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历史上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演变的过程,人们才能接受它、应用它。显然隶书不是秦时所造,“程邈造隶”说也是站不住脚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隶书最起码在先秦时期就有着自己比较成熟的形态了。

《日书》说秦“正月”,不避秦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可以看出它开始流行的年代较早,文字记述也应该早于秦始皇时期。《为吏之道》是一种教令,恐不是“喜”本人所写,其内容犯诸秦王名讳,此卷书不是秦国的文书,应是六国人书写之作。仔细观察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大批竹简上的文字,可以知道在这批竹简抄写的时代,隶书已经形成,甚至更早。

二、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对云梦简牍进行窥探和思考

1.求变——不满秦政,期待变革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攻楚,“喜”的居住地安陆便由楚地一变为秦国南郡的属县,“喜”由楚人变为秦人。“喜”是楚国贵族后裔,同时又是一个入吏的知识分子。《编年记》写作于“诸侯并作”“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的时期,对于秦统治者而言,它不仅不是为秦王朝歌功颂德的编史,而且很有可能还是“妄语”“妖言”。几百年诸侯割据称雄争霸的混乱政治局面,使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但一统天下的战争是激烈、残酷的,统一之后的斗争也是复杂、尖锐的。由于秦统一过程中杀戮太多,破坏太大,加上秦的横征暴敛,民怨沸腾,致使各种反秦势力长期存在,天下从未太平过。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纵横交织,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这些导致了秦王朝日趋严重的政治危机。这是“喜”生活的社会背景,也是《编年记》写作的时代背景。《编年记》中对秦王政持不尊重不避讳的语句颇多,如: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书“正月,速产”;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书“正月,恢生”,二处“正”字,均不避讳始皇“政”,而《语书》官方文件中凡“正”皆改为“端”。《编年记》秦始皇二十八年记:“今过安陆。”“今”当指经过安陆的秦始皇,在古代对当朝的圣主应敬称为“今王”,而略一“王”字,其蔑视之态昭然若揭。还有,《编年记》中对三代秦王均直言其“死”,如:秦昭王直书“昭死”,秦孝文王书为“立即死”,庄襄王书为“庄王死”。反观“喜”在记自己的父母之逝世,皆敬书为“公终”“妪终”,亲亲之情,油然而生,其爱憎分明跃然简上。对秦王去世所使用的近乎诅咒般的语言,足以表明“喜”对秦王朝的不敬和愤慨,希望那个该“死”的王朝和那些同样该“死”的暴君“立即死”,期盼能出现新的社会政治局面,改变当时的一切,强烈的祛旧图新之渴求同样跃然简上。

2.求简——刻意省略,记事简约

“喜”生活的秦苛政时代,严刑峻法如条条枷锁禁锢着人,人们普遍有一种要冲破束缚,过轻松自在的简单生活的愿望。这种“求简”的审美价值取向在《编年记》中可见一斑。如“三年,卷军”“十五年,从平阳军”“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等等。凡涉及秦国的军政大事,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用字之简省令人惊叹,甚至略去许多秦人引以为豪的重大事件。秦王政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即将归于“天下大定”之时,《编年记》却出奇地留下了空白,使人丝毫看不出秦国即将夺取全面胜利的痕迹和普天同庆的喜气。这一再出现的空缺,绝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将它理解为无言的轻蔑和无声的抗议,似乎更切合作者的本意。如前所述,“喜”是楚人后裔,秦灭六国,对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隐痛,不堪回首,故此不书。如果说对秦政的用笔简省中包含有政治与情感因素的话,那么,整部《编年记》所显示出的删繁就简的叙事风格,则强烈地显示了作者对处理复杂题材的一种自觉的审美价值取向:求简。

3.求新——率意而书,字迹飘逸

《编年记》作者“喜”拿笔在竹简上记事,原本是应该以遵从前辈及当朝文字形体为规范的,但由于书写者偏重于记事,不太考虑字形的庄重典雅,加之大量文字在书写时间上要求迅捷,字体尽量简省,点画尽量一次完成,用笔尽量不拘泥等。所以,简书是在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状态下创作的。正因为如此,它表现了简捷流畅、活泼自然、率意而为的气韵美,给予人们的感官以鲜明的观赏性、愉悦性。

三、从云梦出土简牍艺术研究得到的启示

其一,云梦简牍书是汉字走向新时代的枢纽,古今书体诸多元素交汇于此,它诠释了汉字由篆到隶这一过渡时期,文字的生成原因以及书写因素对它的影响。

其二,简牍书,乃墨书文字,与刻铸文字相比,更能准确生动地反映书写时的用笔态势,真实地表现当时的书写原貌。我们可以通过对简牍上的书写用笔分析,尝试突破文字学研究领域长期处于静态层面的依靠字素分析现象、总结规律的状况。

其三,简牍书和小篆有着同出一源的渊源关系。从秦小篆和秦简牍书到西汉隶书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篆、隶之间的转化轨迹。秦小篆自诞生之际就由于种种限制而成为一种官样文字,简牍书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众的实际应用中,渐渐地朝着便易规范的方向变化,直接关系到汉字的演进主流。

徐志刚 全国第二届楷书展入展作品 规格180cm×45cm.png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局部)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