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兼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创作记

2016/09/20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徐右冰;

艺文兼美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创作记

■徐右冰

今天,站在历史的滚滚潮头,在中华文艺复兴号角吹响的时候,于书一艺需要我们具有透过诸多现象看本质的眼力。以十一届国展为契机,我谨从书法的学习、创作以及艺术价值取向等角度,简单谈谈书法创作中的两个问题。

继承求新。书法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临摹,这是我们从事这门艺术的前提。临摹之初,我常做许多方面的思考:认识一个系列的作品是从它们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开始的。对书体的分类,每一种书体之间存在一些内部的关系,如风格近似、师承相因、法源相近等,把这些学习的原材料收齐之后,从中找到普遍共性以及同类项,在找到同类项之后拆卸重组,再找出异项。比如《韭花帖》结字清丽、隽永,宛如高士闭目静坐。而《伯远帖》点画险峻、奇崛,通篇如天女散花、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在这两帖之间进行临创的话,可以吸纳以上审美元素进行再造和置换。另者,也可以将二帖的特点进行整合融会,以期达到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运用章法及行间节奏的变化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如果这样还觉得比较平淡的话,我们可以将《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里的节奏感以及作品的块面关系进行借鉴处理。如帖中有“制”“览”“鸿”等重字,既是作者不经意的节奏调节,也可以理解成韵律效果在纸面上的一种静态呈现。

以上只是从形质上继承和学习前贤的作品风貌,仅仅只是了解了作品构成的表象,若要深入通晓其风格及神韵,还必须了解作者的学养、人品、成长经历、社会背景、人情交际等,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剖析原作的成因,从而为我们的创作审美提供指导方向。

从历代所传的法书名帖、手札书信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内容绝大多数为自作诗文,甚至许多是平时或临时的手稿。这不得不给当代书法人以警醒,书法到底写什么?是前人的词句还是自己的性灵?如果是自己的性灵,又该怎样表达?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艺文兼美的议题上来。贴近文脉,这才是书法的正道。它同时也是书法作为民族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书法艺术不仅承载着儒、释、道的精神,中庸的思想,知白守黑、虚实相生、阴阳互补等独特的东方哲学思辨,而且还是万法归宗的诠释,也是天地自然之精神符号,即“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写照。用这种理念就可以指导我们的创作,也使创作时的生成显得更为自然,书写时因多了几分直抒胸臆而鲜活起来。

贴近文脉。我参加十一届国展的获奖作品内容是自作小散文《境由心生》,写的是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当时是用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结字、宋人笔调写就的。作品的外在形式就是这些元素,而作品的灵魂,我想则只能归结于我那一缕乡愁,因为亲切所以轻松,因为轻松所以自然。孙过庭《书谱》有王右军“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艺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之说。也只有这样,书作方可“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这里,毛笔只是我传情达意的工具,“书”的位置退之,而把“情”放在第一位。这“情”便是“文心”,也就是我的“心象”,所以真实。古人书法写心、寄情、释性灵。王羲之《兰亭序》之旷逸超迈,颜鲁公《祭侄稿》之忠义刚正,东坡道人《寒食诗帖》之苍涩悲悯等,无不显露作者的心境与精神。吾曾戏言:“山谷椽笔造禅境,右冰柔毫铸佛心。”拙论草就,恳乞方家斧正。

徐右冰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行草《境由心生》自撰文手卷 规格33cm×236cm.png

徐右冰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行草《境由心生》自撰文手卷 规格33cm×236cm

局部.png

局部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