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帖》解析

2017/05/22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张志庆;

《姨母帖》解析

■张志庆

图1(传) 王羲之《姨母帖》.png

图1(传) 王羲之《姨母帖》

《姨母帖》(图1)为唐摹《万岁通天帖》的第一帖,硬黄纸本,纵26.3cm,横53.8cm。王羲之书,行楷。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是王羲之永和五年47岁前后所书、为姨母吊丧之信札。此帖初看与其所传十三件信札墨迹相异,有浓重的隶书意味,大多数人就此认为此为王羲之早期作品,然王羲之少年所书多为紫纸,不能佳。其佳者在永和以后,即公元345年后。王羲之卒于361年。所以,此帖亦为其成熟期作品。

临帖之初,当先观其神采。此帖虽为王羲之吊丧之信札,然传世之件为唐朝中期摹本,出自武则天一朝,笔墨纸皆精良,故必有唐朝皇家气象。观此帖雍容、华贵,熠熠有贵族气,古雅、浑朴,无沮丧、败颓之态。其耀人处在纸色、印章,笔画之圆浑,结字之势态,通篇之书仪,墨法之浓淡与斑驳,这些都作为视觉因素共同构成此件作品的神采所在。神之所含,包括气象、品格、趣味三个方面。读帖体悟时,须会其气象之开阔与宏大,品格之古雅与高贵;趣味之浓,在寓变于正,变于无意之间,一派天然。知其神采,乃能把握气息。气息最难复制,是作者气质、素养的体现。王羲之成长于豪门,自少读书,素养极高,其清贵之气溢于行间,这些构成了此件作品华贵与清雅的气息。只有把握住了气息,创作时才能不乱、不俗。这种训练,也是提高眼力的重要一环。所以,当悬于壁间,行走起卧间,体味其妙处,久之乃得。

对古帖本体的掌握,当从笔法、结字、章法三个方面去深入观察,体悟、分析、练习,由此而熟练。

图2 《东汉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简》.png

图2 《东汉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简》

观战国至东汉末之简牍发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其用笔和结字都是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用笔的动作逐渐丰富,从最初的平动和简单的弧线运动,逐渐添加纵向的提按运动,由简单的拨管,发展为连续捻管,由简单的弧线运动,转为连续旋转运动。由运指,逐渐过渡到腕、前臂的协调翻转,最后形成指、腕、臂的复合运动。至西晋陆机《平复帖》里,这些运动协调成熟。也正是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草书、隶书、行书、楷书逐渐形成,分类别体,各自达到相应的艺术高度。同时,在这个时期,这四种书体也都互相有一些彼此的痕迹遗存。这个演进过程,大概用了500年的时间。王羲之的《姨母帖》完全包含了这个过程的所有笔法技巧。在王羲之的手里,这些方法他都熟练掌握,而且能够熟练转换,所以此帖的临写难度可想而知!

此帖前两行,以前臂带动手腕的摆动为主要的用笔形态,间以少量捻管转笔。此种用笔方法,东汉简牍常见,如《东汉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图2)。王羲之的过人之处,在于用笔沉稳,果断、利索、干净。第三行,是以摆动为主逐渐向以绞转为主的转换,间以提按。四、五、六行,绞转的程度继续加强,提按的微妙变化亦在增加,摆动的幅度在减弱,但仍有遗意。如此帖的“横折”右上角转笔全用汉简转笔方法,显得浑厚而简洁。

全篇六行字,笔法转换自然,从笔法方面来说,需要掌握摆动、绞转、提按的基本用笔动作,再比照《姨母帖》进行动作定型,然后再进行笔法转换练习,笔画练习要过万遍,单字过千遍,方能熟练掌握。

从结字方面来看,董其昌谓王羲之的结字特点是“似奇反正”。此帖前两行是因笔势结字,结字受用笔的习惯动作影响较大,是“平画宽结”的结字特点,与隶书有点相近。后四行有“似奇反正”之态,但“平画宽结”之态仍存。此帖共39字,用双钩法摹帖,逐字解决,知其差异,比较其分别,以求写准,再探求其结字之理,结合王羲之其它信札与《圣教序》,深入体会王羲之结字特征,力求掌握其“结字思维”,则王氏结字之法可得,费时当在五年以上。否则,易退落。

古人于章法不多论述,明朝冯班说“书法有二要,惟用笔与结字耳”。古人于长期练习中,渐会章法要义,只言片语,而知其非不知也,乃不言也。如王羲之所言“状如算子,便不是书”。也就是说,章法当求其变,如何变?方法是什么?董其昌说:“章法无他,惟行间茂密是也。”又说:“晋人无并头之病。”“状如算子”与“行间茂密”主要是说纵向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而“并头之病”乃是说横向行与行之间的关系。而张怀瓘所说的“气通于隔行”则是指联行成篇,乃至整幅作品的气脉相融。古人有法,是大小之变,疏密之法,断连之法,轻重、虚实、奇正,等等,至于如何去做,则只有用双钩摹帖,反复对比,各行差异,各法之妙,乃可入心。书法章法在于整篇的协调,在于变化中的统一,其有前人经验,但更有千变万化,无以穷尽,此正是书法诱人之所在!

余着力于此帖半年,上追汉简,下参《书谱》,思考对比,初能看懂,稍为解读,所得仅为知识,然知识须转化为习惯,习惯要成为本能,这需要大量准确而有效的训练,方能挥笔书来,皆有其意。切忌抄帖。王羲之用近四十年之功,书就此帖,其在无意间,而余临之乃刻意之为,功力不到,故不能佳也。

临帖之目的,意在古为今用。如郑板桥所言“十分学七应抛三”。“照猫画虎”之为,余不取也。须深究其理,着一点而发之。此帖用笔紧束,吃锋深至笔腹,按笔沉实,辅之以绞转,回旋往复,为用笔之常态,因以此法发之,而为己书,小字求其古雅醇厚,大字求其笔力沉实。图3临作当否?恳请识者教正!

图3 张志庆临王羲之《姨母帖》.png

图3 张志庆临王羲之《姨母帖》




二维码1.jpg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