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坛 · 浅谈楷书结构原则

2016/09/14       来源:书画教育       责任编辑:欧阳媛       作者名称:张宗寿;

教学论坛 · 浅谈楷书结构原则

    张宗寿


书家笔下的汉字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汉字结构具有复杂性、变化性、有意味性的特点,其结构之美客观存在。汉字结构为什么有如此之美?它何以能打动人?这些美的规律何在?学习书法的人如何才能把握其规律,从而创造美?
       了解和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原则),是每个学书者的必需。汉魏以降,自崔瑗《草书势》始,历代书家莫不在留心翰墨之时悉心探求结构之规律,书法之真旨。
       谈结构,尤其是谈楷书结构,著名的有唐·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宋·姜夔《续书谱》,清·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近人也有通过九宫格来剖析汉字结构的,也有讲汉字如何在回宫格内布局结构的,还有用西方美学观来研究汉字结构之美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著述要么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者,让人看了如对玄深奥旨;有的则如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者,虽归纳细致,举证详实,确也难以括其宏旨,述其旨归。
结构无常势,“字阵如战阵”。学者当于楷书结构的个案及其归类法则有所了解后,进而从宏观上把握楷书结构原理,掌握楷书结构规律。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把楷书的结构概括为四大原则,即平稳原则、照应原则、变化原则和自然原则。

平稳原则
       平稳原则是对结字的总体要求,又是楷书最基本的结构要求,孙过庭谓之曰:平正。平稳原则要求字势端正,重心平稳。如“日、中”(图1)其重心天然平稳。而“方”字(图2),无论欧、颜,则是个不够规制的结构,它由上部分呈三角形和下部分呈棱形组成,书写时则要求首点撇起和底钩出锋之前的顿挫同处一条垂直线上,横折变为斜折,撇的出锋向左不能超过横画的起笔位置,向下不能低于钩,如此结构方能稳妥。
        要做到字势端正、重心平稳,并不是单纯地点画平直就能做到的,它必须符合人们对于平正的视觉经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历代书家的优秀作品中,其点画书写与安排是绝没有如水平一样的横平和几何垂直一样的竖直。譬如欧阳询作字,他往往采用一个单字内部结构的偏正互补来达到险中求稳。如写“九”字(图3)时,常将左撇竖写,接着写横时先重顿后迅疾向右上斜挑出,此时,字之重心已向左部下坠,而右部却空出一半空间,全字只剩一抛背钩未写,全字左倾之势明显。如何处置呢?且看欧阳询妙手:他借挑势重顿后疾下行至与左撇之弯对应处转而向右横,横取斜势略向右下,边行边按至画满时,按、顿、挫、转等手法交互运用,推笔向上至收笔,至此全字稳妥。这种方法如杠杆原理,在欧阳询楷书作品中频繁地被使用。比欧阳询稍后的颜真卿则采用小篆的结字方式作书。其字以正面示人,两肩齐平,左右微向外拱,呈包围状,对称平稳。如“开”字(图4),其“门”部直如两人相向稽首执礼样,全字结构如大夫立朝,端严宏阔。还有如东晋王羲之、唐褚遂良、宋苏东坡诸家,虽各自面貌不同,然其结构的重心平稳则一同。

照应原则
       照应,又称呼应,指点画照应,字势照应。照应原则是中国书法审美对结字的基本要求之一。楷书点画呼应(照应)相对含蓄,它与行草书不同,不易轻察。这种呼应是在笔势往来过程中实现的。关于呼应,清笪重光《书筏》中这样解释:“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即上一笔的收势所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一笔之落笔所利用。如“清”字(图5)中三点水的写法。呼应的作用在于将原来各个独立的线条贯穿为有机的统一体。有了这个呼应,就像有气血在字中流动,它给字以生命。如果我们运笔熟练、挥洒自如,便能在纵横往来的笔势运动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字来。如果随意割断字势,纵使精心安排,其结构也是机械呆板的,缺少内在联系,紊乱而不协调。因而,姜夔说:“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1.jpg

变化原则
        变化,这里指楷书结构的变化。当我们掌握了平稳、呼应的原则后,就要在“变”字上下工夫。变,要以美为原则,变而不美,就不是我们的初衷。《兰亭序》中多个“之”字的变化为千古楷范,正是有了变化,历代大家的楷书就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变化的手段主要有对比、欹侧、挪让等。
        一、对比
        1.主次对比。楷书结构中,往往有一个部位是其表现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主”,它是楷书结构的灵魂所在,重点表现得当,全字规模即现。即如画山,山有主峰,主峰所向,诸峰所向。故刘熙载说:“……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如“之”字(图17)主笔在捺画;“令”字(图6)表现在“人”部,所以,在遇到可以表现的地方时,必须“展者令其展,促者令其促”。主体一变,全字亦变,譬如人之变化,全在面貌,面目一改,精神非是。
        2.偏正对比。结构中,有意将某些部位置偏,使之产生对比,则可以从整体上取得险中求稳的效果。《艺概》中说“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有拨专机关者也。(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岂可执一石一木论之”。如笔笔平稳,则字不生动。欧体楷书中,常用偏正对比的手法,如“神”“流”(图7)用左边之偏衬右边之正,“侈”“从”(图8)用左边之正衬右边之偏;褚字中,如“福”(图9)亦用左偏衬右正,“资”(图10)则用上偏衬下正……
        3.疏密对比。疏密对比,就是在结构中,把某些部位安排得疏朗,某些部位安排得紧密,使结构上产生虚实和黑白分布的变化和节奏。如“亏”字(图11)之繁左以疏右;“嵘”字(图12)上紧而下疏。清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是对其精辟的解释。


  二、欹侧
        在平稳、对比的基础上,利用结构的偏正,故意使结构之间产生向背、离合等生动活泼的形态,如“功”字(图13)左右上部分别向左右两边仰出,下部交叉聚拢,如两力士较劲之情形,上分下合,聚散相依。用此原理,如能熟练正确,则字多奇趣,反之则趋于散漫。


        三、挪让
        挪让也是楷书结构常用的法则之一。舒左让右、点画穿插即常用的结构挪让用语。大家作书,除偏正、欹侧变化之外,点画间的穿插腾挪,大概是运用得较多的了。运用这种手法,能使结构匀落、从容大度,如褚字中“教”字  (图14)反文旁的横、撇、捺的某些部位分别穿插于“孝”内,结构如此组合,更显中宫紧密,四面洒落。又如“慈”(图15)之“心”底,卧钩之钩挪移于右,使结构底部显得宽厚饱满。
   

2.jpg


自然原则
       东汉蔡邕有名言“夫书肇于自然”。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遵许慎说,文字构造源于自然,“譬夫日、月象形,上、下指事,武、信之会意者也”。其二、书法创造要符合自然之道、自然之美。书法点画构建要有如孙过庭所说的“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如众星之列河汉”。故而,书法创造、点画造型皆须遵从自然,方可超妙入神。
       楷书结构的自然原则要求我们须按汉字结构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架,不故意歪曲字形,不故意扭捏作态。如“月”字(图16)形长,不可刻意写宽;“四、之”字(图17)本宽扁,若写长则会显得寒俭、拘束;“勿、戈”(图18)本欹侧,不可强其为正,求正反而不稳;“小、口”(图19)原本形小,不可将其在通篇结构环境中写得如常规字一样大,大则疏散;“女、子”相向为“好”(图20);“非、门”(图21)背立则高;“人、大”(图22)不容小;“徽”(图23)繁岂容删!上以盖下,地载承上,左呼右应,承上启下,穿插腾挪,顺乎自然。
       姜夔《续书谱》“真书”一章有句云:“字之长短、大小、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是为结构自然原则之至理名言。

3.jpg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