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2017/02/17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

李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集评


朱以撒点评:

李明此作(如图)一言以蔽之就是“实”——很实在,笔笔实在,字字实在,行行实在,通篇实在。抄米芾书史一则,空间占满了仍写不完,于是转为小字再写——这种做法已成时髦,有意不计空间的包容量,把一个内容不完整写出,变个字体字样写成小字。说起来是小伎俩,太多人如此,有何意思?大匠不凿,有所凿迹就是小家子气了。于是你装不下我装不下,换个花样写在边上,一时热闹,实则玩弄。大家都喜欢如此为,仿佛不如此为不足以行创作之新,其实可以自己好好想一想,小伎俩、小心智、小趣味,还是少一点为好。

此作取法颜,有《自书告身》成分。通篇特点如前所述,即实在。点画沉着,笔重墨饱,结构外张。却又与颜书的堂正不同,多了一些欹侧,主要是倾于右,便多了一些形态变化之趣。可见作者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即思考把楷书写活,调整造型的重心,不使其中正不欹。

不过,一篇在手,还是让人感到了刻板。点画多有生硬,譬如横画,横撑直陈,了无轻重之调节,也就横来横去,一横之间毫无应变。横画需要一定的起伏,再守法度的楷书,譬如颜、柳、欧,也是有所波动,如轻重、弧度的体现,非排笔刷过。前人认为“一”最难写,以此对照此作,一横没有体现出美感,反而在横画上有过头的表现,把短处放大了。颜书虽然雄壮浑厚,细看变化不少,特别是到了《勤礼碑》,真是把楷书写活了,写灵气了,是善于用笔者,善于通过轻重比较来使楷书承载更多的美感。而李明此作多是重按,按多了单调、沉闷,无法巧妙利用空间,即每一个字都是重重放置。作为捺笔也表现得十分软弱无奈。捺笔是颜楷书的特色,虽楷,但一波三折使其跌宕,婉曲中凝聚遒劲,奇崛夭矫,一捺过处,气力千钧。而作者笔下之捺滑而肥软、无力,且笔调单一,俗气在此捺中。作者在这一笔画上也是大力施展,却不料这一笔还是写失败了,使字俗气重了。

颜书以浑厚雄壮名世,很多人效法,往往写肥了,写呆了,写楞了,忽略其中的巧妙细节。颜书不是鲁莽之书,把颜书看简单了的大有人在,其实,真要学好,除了下笔大胆,还须心系细微。


杨吉平点评:

启功先生言:“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有幼功不可者,甚至相反。”此言学书起步可以晚一些,然并不是说书法不需要基本功。对所有书家而言,楷书是人皆必能的基本书体,舍此而唐突学习它体,只能是下笔无方、自误前程。楷书功底扎实,再写其它书体则自有根底,千变万化而韵味纯正,纵横挥洒而不失法度,此古人书法不传之秘也。

唐以后学楷一般都以唐楷为极则,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碑学兴盛才有所改变。卫俊秀先生认为学书入手当学楷书,而楷书的取法只有两种途径——魏碑与唐楷,所以他说“不学魏,便学颜;不学颜,便学魏”,道出了学书入手的不二法门。从艺术角度讲,楷书的表现力显然不如行草书,但如果越过楷书直接学习行草,其韵味便会大打折扣。李明此作,落款明确说:“右录米芾书史一则,以大楷书之。”可见,作者是将作品当楷书来书写的。但这是楷书吗?除了作者认为这是楷书,一般欣赏者恐怕不会这样认为吧?当然,李明将楷书写成这个模样自有其时代特征,纯正的唐楷几乎入不了国展,于是这种扭曲变形不行不楷的书体便应运而生,李明不过是这种时风中的一员而已。这样的结果便是此作的韵味不够纯正,通俗地说,味道不对。

李明的取法显然是唐楷,除了加进些许的行书成分,也有一些墓志、魏晋小楷的影子在,但主要取法仍然是唐楷。但为何其韵味不纯?原因很简单,唐楷还没有写到家。写此文时,笔者正好在朋友圈看到湖南曹隽平谈“馆阁体”的一段话,他说:“时人喜欢小情趣,多以情趣作为书法艺术的唯一标准,视法度为书法艺术的绊脚石……‘馆阁体’以晋唐楷书立骨,既有颜真卿的大气雍容,也具欧阳询的秀丽峭拔,亦兼柳公权的骨力洞达,更不乏二王、褚遂良的空灵飘逸,再赋以唐人写经、赵孟頫的行书笔意,很好地解决了欧、颜、柳速度较慢不能适应日常书写的弊端,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楷书发展的一个高峰。”这段话虽谈的是“馆阁体”,却正好道出了李明作品的问题:小情趣(尽管是“大楷”),视法度为绊脚石,唐楷未能立骨,实用性楷书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生硬等。这些问题与作者李明的才情无关,他的这件获奖作品笔法很到位,笔画也很厚重,落款行书也很生动(有清人碑体行书的意蕴),但就是味道不对,味道不对的原因仍然是笔者点评过的另一位作者的问题:拿捏造作,人力摆布。

从历史上看,写唐楷而变化生动并卓然成家的不胜枚举,如恣肆狂放的徐渭、豪迈不羁的傅山、古朴稚拙的徐生翁,等等。从他们成熟期的书作来看,面貌上已经远离唐楷,但气质上仍是唐楷,这是其书作能够历久弥新、耐人寻味的根本原因。说到这里,李明作品的问题便不道自明了。


周德聪点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家,应当是兼善诸体的。因为汉字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文人的书写,并由此生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点线韵律、空间形象、章法布白等艺术的内容。

印象中李明以行草见长,但此次他却以楷书获奖,殊为难得。楷书,以其规范匀称、端庄严谨、方峻整肃在五体之中别具一格。但李明的书写似乎在楷书普遍认知的意义之外,增益了用笔的某些奇趣,如惯常的横平竖直在他笔下变得随势生发,许多平行并置的笔画,在势的顺逆与俯仰之中产生了张力。他的起笔、行笔与收笔环节,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寓藏露、中侧、提按、回护于其中,在简直的线条里充盈着内在的血脉与筋骨,苍润绵厚,刚柔兼济,劲直曲姿,生拙婉宜。

李明楷书的结字,应是融会贯通的结果,从中既可窥魏碑墓志对他的影响,亦可领略唐楷尤其是颜真卿雄肆开展的基因,还可以看出他对清代碑学书家赵之谦碑体楷书乃至行书的借鉴,在精神意趣上又通会康南海的放逸。一眼望去,每一个字似乎都处于动态之中,或以开张的笔势,或以似奇反正的竖画,或以对立统一的线条,或以左收右放的字势,或以上下错位的结合,或以左右错落的分布,或以大小之变的承接,或以空间疏密的变化,使得本为正局的端严楷书,变为活泼而有动态的新貌。

李明此作的章法,也一反纵行横列的常规,采用因字塑形、显字真态的办法,一任大小之变,自然书写,从而形成有行无列的分布。由于字的大小欹正与纵横展拓的不确定性,使得行气亦呈摇曳多变之势,横列的打破,虽然缺乏整饬之美,却增益了茂密之趣。楷书大字未完成的正文,用小字行书继续,不唯与主体形成小大对比,也丰富了整幅作品的笔墨趣味。

书法创作的楷书资源异常丰富,目前开发利用尚有较大的空间,北魏摩崖、魏晋小楷、隋唐墓志、唐代碑版、宋元明清诸辈在楷书上的诸多遗存,需要有识之士给予多维关注,取法提纯,熔铸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时代气象。李明在楷书上的尝试与探索,正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期望当代书法留存给后世的作品,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特面貌。因为任何艺术的最终表达,都是“如其人”的精神呈现,而且也必将打上时代的烙印。

李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规格248cm×109cm.png

李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规格248cm×109cm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