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松第四届草书展入展作品创作心得

2017/06/21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纪 松;

行笔有情 落笔有致

——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入展作品创作心得

■纪 松

创作工具:江西长锋兼毫、安徽八尺白宣、红星墨液 

创作地点:百水园工作室

创作时间:2015年8月

2015年,在书法创作上,我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草书李白诗歌十首》项目。这一年中,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从整体构思,到书写内容的选择,再到每一幅的章法幅式,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修改。在随后的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征稿时,我从中挑选了一张《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如图)投稿,顺利入展。

但是,在着手创作时,我却发现并不是如我想象得那么简单,碰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大草的笔墨语言究竟是什么,它与小草的笔墨语言差异究竟在哪里,大草的笔墨语言如何与诗歌意境对应,诗歌表达的韵律如何体现,大草的技法表现与诗人情感的共振能否一致、如何一致?我陷入了迷茫,为此,我再次走进南京艺术学院,希望得到我的导师徐利明先生的指点。徐老师在仔细听了我的想法和思考后,给出了“情性为主,法度完备,笔墨韵致与诗情文意一致”的指导。先生一席话,确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信自强,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势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文化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我将李白诗歌根据诗意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从中找出了十余首极富浪漫色彩的诗文,并且注意字数多少的差异。对于选出的每一首诗,我都仔细品读,认真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和表现节奏,找到其中情感递进的节奏和韵律。另外,我又将每一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也都进行了学习,了解每一首诗歌中李白情感的发生缘由,以便全面准确进行把握。我不仅读出所选择的每一首诗的情绪,也读懂了李白孤傲不群、遗世独立的个性,创作的冲动由此而来。

我的草书学习主要从唐人入手,再上溯魏晋。虽然我也对明清大草有过研习,但是由于陈习较深,思路和气数均未能打开,内敛、局促、收束之气明显。书写过程中动作简单而缺乏丰富变化,线条的力道浮滑而缺少沉稳劲健,墨色单一而缺少五彩的变化,章法精细而缺少整体的弘大气势。为此,我选择了以黄庭坚草书为主,再辅以明清大草的连绵与开张。黄庭坚草书纵逸开阔,气势弘大,比较适合表现李白雄浑豪迈的诗意。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与融合,慢慢地,我似乎找到了一种节奏,也与自己的草书表现手法融合统一。为了充分地表现用笔、用墨的变化,我选择了安徽泾县所产的加厚白色宣纸,层次丰富的红星墨液,笔则是我常用的兼毫中长锋。

书法的创作过程瞬息万变而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大草的创作更加如此。运笔节奏的变化、所用力量的大小、使转的幅度及提按的不同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徐利明先生曾经对我说过,书家的创作过程其实有一定的惯性,这样的惯性决定了书家的风格,同时也约束了书家的个性拓展和变化。我不是一个成熟的书家,但是我要表现李白那激越起伏、激情豪迈的诗意,必须找寻一种适合自己的书写惯性。李白诗歌情感的表达直接而猛烈,我认为,只有对书写内容的节奏和情感准确把握,才有可能在书法创作中同步演绎和产生共振。很显然,用笔必须要跌宕跳跃,对比明显,肆意连绵。但是,大草的创作最为难得的是法与情的度的把握,重法多于情,则会显得拘谨收束,重情多于法,则可能狂放无界。为此,我在每一幅作品创作中,在墨色的变化、线条的连绵起伏、空间的开合对比、书写速度的徐急等方面尽量做到与诗歌节奏对应,不求肆意狂放,但求节奏稳准对应。依照这样的状态,我创作了10余幅八尺整张的作品。在结项过程中,我的创作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的肯定,并同时确定为2016年度的滚动资助项目。而这一次的创作过程,也逐渐打开了我大草创作的境界。我也将继续沿着这样的路子砥砺前行。

纪 松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入展作品 规格240cm×120cm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png

纪 松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入展作品 规格240cm×120cm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海选投稿二维码3.jpg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