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迪第二届“王羲之奖”获奖作品创作手记

2017/02/09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邱 迪;

余独好修以为常

——第二届“王羲之奖”书法展获奖作品创作记

■邱 迪


笔:纯狼毫毛笔

墨:红星墨液

纸:毛边纸

砚:普通石砚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是苏轼对米芾的赞誉。我十分痴迷米襄阳书风,对米芾书法由不知优劣到人云亦云,再到亲身体悟,可谓过程曲折。写此作品(如图)时,恰是我正式学书三年整。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曰:“百日一小乘,千日一大乘。”我却常常自嘲,既未登堂入室,更何谈登峰造极,勉强入门已属幸事。三年前因儿时有些基础,便怀着轻狂想法,心摹手追《自叙帖》,因其线质纯净,仅得形式,《阁帖》更不得用笔之法。又下涉《书谱》,因学致局促,遂改学米芾以彰其势,又无所得。再上溯二王,然魏晋之法虽高古,但难以窥视真容。转而学苏轼稍得厚重,却未能得娓娓道来之书卷气息。常一日易三帖,可谓朝秦暮楚。所以想专精深入一家,于是把目光停留在米芾这里。

米芾的颠狂闻名遐迩,四海皆知。颠狂阻碍了他的仕途,却成就了他的艺术。也正因颠狂,对他的书法风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蹈袭前人——衣冠唐制,魏晋风流。但提及风流,又如何与晋人比肩?晋人的平淡冲和之美,正像“梅花易数”大师邵康节的那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精微到难以洞悉,隐匿于大象无形。而米芾正是彰显了晋人书风的视觉感受。晋人是闲庭漫步,米芾便是行为艺术,他才把端倪表露无遗,传递他的心声,绽放他的性情,坦诚与率真也恰恰符合今人的审美观。之所以苏轼在晚清之前多受倚重,而今天米芾更被青睐,便在于此。祝枝山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晋人之功在于共性,而米芾却是看似荒诞而诙谐的个性。所以米芾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但缺少米芾的强化,或许难以体会冲和之美的真实意味。我想介于晋人与米芾之间,找到一种既可以走路,又可以令人回眸的行为。毕竟当今书法也要与时偕行,纵向取法不可或缺,横向借鉴潜移默化。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生的最高需求是认同感。古今皆同一理,何人能不食人间烟火?这不成熟的想法由此而生,以求意外之笔,字外之象,法外之恩泽。

有了想法作为前提,就能说说写这件作品的创作情景了。当时正是深入临习米书近半月的时段,也是思考书法格调的时期。正值小暑节气,晨起在尽斋临习《拜中岳命帖》,体味每根线条的表情与空间的分割。临池悠然,写到篇末几个字,便莫名地怦然心动。于是翻开曾读过的《画鉴》一书,用前夜宿墨,机械毛边纸。虽说没有苏子美所谓的精良纸墨,也可得人生乐事,笔还算精心选择的纯狼毫。一挥而就,书毕端详一二,索性自己操作粘于六尺三开白宣之上,投稿第二届“王羲之奖”书法展,有幸获奖,纯属意料之外。不足之处显而易见,惭愧之余唯有加倍修炼吧! 

邱 迪 第二届“王羲之奖”书法展获奖作品 行草节录《画鉴》条幅 规格180cm×40cm.png

邱 迪 第二届“王羲之奖”书法展获奖作品 行草节录《画鉴》条幅 规格180cm×40cm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