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化对张廷济书法的影响

2016/09/05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彭文婧       作者名称:郭 敏;

金石文化对张廷济书法的影响

■郭 敏


张廷济(1768—1848),清嘉道间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精金石考据学,诗文并美,以藏书、金石、书画为娱,收藏各类古器文物,鼎彝、碑版、法书珍藏甚多。于金石研究的同时,他努力探讨文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同时也通过艺术实践更新了创作观念,在取法途径和技艺研习方面开创了风气,其作品碑帖兼融,可谓找到了书法创作和发展的方向,丰富了书学理论和书法文化的内涵。

一、金石学对其书法的积极影响

清代的金石学研究,涵盖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刻、砖瓦、玺印、钱币、封泥等器物,是介于史学与文字学之间的学科。张廷济以各载体的文字为研究中心,集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于一身,并逐渐形成了学术上的自觉与深化。

张廷济14岁开始收藏金石古器物,但凡在金属和石器上存有文字的古物,都是他研究的对象。其所著《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10册是最能够反映其金石思想的著作。该著作以拓本加题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400余件,这些器物拓本均有文字,大多为张廷济本人所藏所拓。张廷济的题跋引经据典,细溯源流,论证充分,独具卓见。主要体现在实物校勘、判别真赝、铭文考辨、渊源探究、入藏记述等方面。张廷济所著录《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集拓著录范围涵盖商周青铜器、古铜铁器、古泉、铜镜、古玉器、古砖、古瓦、残碑及古砚、木刻、竹刻等众多门类。另外还有大量的秦汉及明清流派印章、金石学古籍和碑帖原拓收藏。

乾嘉时期清代科举考试其书法大多为馆阁体风格,张廷济在科举为重的阶段其书风靠近千人一面的馆阁体也是理所当然。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会试落第之后,张廷济绝意仕途,隐居于新篁,以考证金石、研习书画自娱。尤其是收藏大量金石碑版后,张廷济的书法审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他看到了金石文字的书法艺术价值并自觉地吸取其营养。张廷济书法崇尚古拙逐渐成为一种风格趋势,并探求着新的风格途径。在金石学的浸润下,张廷济篆、隶、楷、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金石气,使他成为了清代“尚朴”书风的倡导者之一。

二、金石文化影响下的张廷济书法

张廷济是集文字学、史学、文学、考据、绘画、收藏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书法家。张廷济的书法书卷气郁郁芊芊,金石气浑厚朴茂,用笔、结字皆一任自然。其篆隶上溯周秦汉魏,楷书多取法颜真卿,行书多取法米芾。张廷济书法留传于世以对联、条幅居多,另外有大量的题跋、手札。其小字手札、题跋,笔精意足、萧散自然,甚有书卷气息。

(一)从先秦吉金铭文中求大篆之法 

张廷济在金石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对字体流变及书写风格的研究。张廷济可算是清代学习先秦篆书的先驱者,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处在碑学理论建立的初期,他接受了阮元的碑学思想,研习金文、秦篆及两汉碑碣笔法,其金文大篆就是从先秦吉金铭文中求得作书之法,并心追手摹,溯本求源。先秦吉金铭文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篆书,字体和字形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转折期,没有严格、统一的准则,充满了真情实感与探索的精神,张廷济从中吸收的成分很多。古文字运用到书法之上,需要研究先行,张廷济的《张叔未所藏金石文字》《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都为金石文字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需要一提的是,拓本一向是金石学极为重要的文献载体。张廷济常亲自摹拓金石、碑碣,其成熟的摹拓技术也为书法研习提供了高质量的范本资料。

故宫博物院所藏张廷济篆书《临史颂鼎铭》轴,以创作的视角去探索用笔方法,笔意更加丰富。其用笔使转自如,婉转通畅,线条厚重饱满富于弹性,字形大小参差,表现出笔墨轻重浓淡的变化,将朴茂与生动融于一处,表现出苍茫的金石味和生动活泼的造型结构。其篆法严谨,可以看出他对金石文字的精深研究。

(二)隶书以碑石为法,融碑化帖、求隶于石

张廷济融碑化帖、求隶于石,以汉碑为最根本的渊源是他隶书成功的妙谛。随着对汉隶研习的深入,张廷济对汉隶也有了更真切的理解,他认为“汉碑笔法每刻不同,雄厚瘦逸,正正奇奇,断不得以一格绳取”。张廷济将汉碑中原始的、民间的古拙自然的笔意、体势融化于早期的隶书之中,使其隶书有着汉隶古朴天然的美学趣味,可以说既有着朴茂的金石气,又散发出儒雅的书卷气。  

张廷济隶书八言联(图1)行笔沉着稳健,笔画含凝厚重,结体匀称疏朗,甚得汉隶意趣,其书风遒丽浑逸,具有古雅朴静之质。


图1 张廷济隶书八言联.png

图1 张廷济隶书八言联


(三)楷书富含篆隶笔意

张廷济大字楷书以颜书为主,熔铸碑帖于一炉,雄浑宽博,颇具神采。在金石研究的影响下,关于用笔之法张廷济更多的是关注“质”的不同,表现新趣味。

张廷济小楷取法钟繇、王羲之。在清代由于小楷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书法,在科举为重的阶段张廷济亦研习钟绍京的《灵飞经》。张廷济小楷《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题跋(图2),质朴自然且法度严谨,追求用笔精严、一丝不苟,又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法度严谨之中又有参差错落、奇正姿态的变化,加之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中吸取营养,其小楷古雅之中天趣自然,意味淳厚。


图2 张廷济小楷《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题跋.png

图2 张廷济小楷《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题跋


(四)行书追求金石意味,冲破帖学妍美之风

就张廷济书法而言,世人或以为其篆隶最佳,若以风格特征而言,其行书更富有特色。他突破帖学束缚,赞同碑帖相融,成功地突破帖学妍美之风,呈现了尚质求朴的碑学审美意识。其行书取三代金文、摩崖石刻的天然烂漫之气,显现出古雅厚重、天趣自然的独特风格特质,极富内美。张宗祥在《书学源流论》中提到:“金石家之字,劲而朴,拙而古,张叔未是已。叔未中年以前得力北海,后究金石竟变其体,自成一家。”可见张廷济的书法转变在中年后,正是在终止了仕途之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金石学研究,并尝试更多的书法风格。张廷济行书融金石气与书卷气,是典型的学者型书家。在格调上探求古厚天成之意味,用笔方圆兼具,用墨浓淡相间,点画蕴藉、灵动。在结体方面平中寓奇、大小错落,随字赋形而不拘于成法。很明显,他把钟鼎铭文布局和书写习惯融入到行书中。

张廷济行书《致俨斋手札》(图3),书风明显富有金石意趣,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其运笔、点画给人以沉劲厚重和不躁不滞之感。审美追求上崇尚苍古、拙朴,颇具金石气息。


图3 张廷济行书《致俨斋手札》.png

图3 张廷济行书《致俨斋手札》


三、结语

重读书、重学问、追求“字外之字”,张廷济以其金石学者的身份把书法和学问融为一体,学问滋养书艺,自然流露出一种静穆、高雅的气息。其碑帖结合、以碑化帖的书风是以深厚的学识底蕴作支撑的。若张廷济欠缺金石、诗、文、绘画等方面的涵养,不谙熟古文字学、考古学以及书画鉴定学,就很难以修养学问统领书法的形质。张廷济的书法是以书卷气为精神、金石气为形质,作品中包含着金石气和书卷气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