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 (第四讲)
2017/11/10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
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
(第四讲)
前几期介绍了金文的流变与《大盂鼎》铭文的艺术价值,并解析了《大盂鼎》铭文中的八种笔法。接下来将从结构上,进一步分析《大盂鼎》铭文中的部分例字。
《大盂鼎》 西周早期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文的结体应该是书法学上的概念,但它发生的基础却出于文字学中所说的结构,而不是许慎《说文解字》中“六书”那个层次的结构。
相对而言,《大盂鼎》铭文在字形的大小上趋于一致,偏旁部首及每个构件安排得体,结体以字的笔画多寡而变化。笔画多者其结体大而不拥挤,笔画少者任其体小而不使其松散。左右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重复字结构处理各不相同,足见古人在字形结构上的求变之意。处理结构的同时以求笔画的穿插避让,使其顾盼生情、俯仰自得。而无论是点画分布的疏密、向背、正斜,还是构件与构件之间迎让、承接,都是精心设计的,没有丝毫的轻率和随意,这其中大多数字形呈现端庄大方、疏阔自然之态,观其整体章法又呈现出一种新的秩序感,平和的视觉感知下蕴含着内在的节奏。这种清晰的序列感,正意味着周人成熟书风的到来。
《大盂鼎》铭文结构有六种,我们先来看左右结构的例字。
左右结构
擾(扰)
先以“擾”字为例。《说文解字》:“擾,烦也。”引申为乱,《大盂鼎》铭文中用作“乱”的意思。金文从“酉”从“憂”。在写这个字时,先写右半部分的“憂”后写“酉”,使其右大左小,呈环抱之势。也可以视个人情况选择先写“酉”。先写“憂”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体字形和结构。“酉”内部为两笔短横,它的下笔位置位于“憂”向左伸出的位置,这种左右呼应关系在金文里很常见。
灋(法)
《说文解字》:“法,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大盂鼎》铭文中有两个“法”字,其意有别。一个用作“灋”,一个用作“废”。“灋”字由三部分组成,作篆先写左上部“去”,然后再写“水”部,“水”取斜势,最后写“廌”部,使其左右呈现顾盼之势。
聞(闻)
《说文解字》:“闻,知声也。从‘耳’‘门’声。”作篆先写左部<E:\张E报纸\2017\第28期\图\ZT172814-13.jpg>,再写右边的<E:\张E报纸\2017\第28期\图\ZT172814-13.jpg>部,呈倚靠之势。左上部三点要写出姿态,右边的“耳”字注意“匚”中由于残缺的缘故,看起来像“x”,实际上写出来像简体字中的“巨”。“闻”也是婚姻的“婚”,这两个字通用,所以“闻”和“婚”在古文字里面是共用一字。
《大盂鼎》铭文中,左右结构的字多结合得或紧凑或疏阔,求其笔画穿插避让,使其环抱得体、左右顾盼,可见古贤在处理字结构时很注重结构的“整”以及小结构间的呼应。
上下结构
我们看看《大盂鼎》铭文中上下结构的例字。
盂
《说文解字》:“盂,饭器也。”在《大盂鼎》铭文中为人名。“于”的两横稍上翘,上一笔横稍长,下一笔稍短,临帖时一定要观察仔细。下半部第一笔弧线从两边来写,不能一笔写成,要找好位置。然后先写下部中间两笔,再写旁边的两个小斜竖,这两个小斜竖代表这个器皿的两“耳”。
(召)
《说文解字》:“<E:\张E报纸\2017\第28期\图\ZT172814-13.jpg>,呼也。从‘口’‘刀’声。”此“召”为繁式或繁构,以“召”为声符。为何古贤如此组合概莫能知。李孝定疑是“盧”字之变形,可备一说。该字比较复杂,由五个部首组合而成,上部中间是“召”,两边是两个手,下方有“酉”,再下面有个铸造的“炉”,最下面还有个手捧着。起笔处的“召”简化了原有篆书的写法,因该字结构复杂,初学时应观察仔细,先写哪个部分以顺手为宜。先写上部两个手也可,按顺序排列下来。“召”在《大盂鼎》铭文中有几个用法,有招呼的意思,此处为辅佐的意思。
蒸
《说文解字》:“蒸,火气上行也。从‘火’‘丞’声。”金文从“米”从“豆”,从两手为烝。“蒸”是祭祀的一种,该字由三部分组成。先写“米”,再写“豆”,自上而下书写,原字下半部略取斜势,两只“手”托着“米”和“豆”,书写时要注意把每一个点画的位置找准确。
由此可见,《大盂鼎》铭文中上下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以求笔画的穿插避让。
左右、上下结构在《大盂鼎》铭文中的应用大概如此,下期分析《大盂鼎》铭文中的独体字和象形字。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