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人德艺传盛世 诗书画永精魂 ——陶博吾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祭
2016/09/07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彭文婧 作者名称:黄 丰;
人德艺传盛世 诗书画永精魂
——陶博吾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祭
■黄 丰
陶博吾 (1900 —1996),原名陶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江西彭泽人。20世纪中国诗、书、画大家。1916年背井离乡,闯荡红尘。1926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学习书画。1929年考入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先生学习书画;从曹拙巢先生学习诗文。
1996年6月16日16时10分,恩师陶博吾在南昌无疾仙逝于学弟万长来怀中,鹤寿九十七。
先生生性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在书画艺术上极为推崇吴昌硕,一生受其影响甚深。先生4岁时父亲病殁,7岁至26岁在慈母的关爱呵护下读书,27岁丧妻丧兄,悲痛欲绝,一度萎靡。后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因思想激进遭当局通缉,四处避难而流离失所。32岁时在兵荒马乱、军阀割据时毅然回到老家江西彭泽搭建房屋,号“吾园书屋”,供养母子,耕种田园之余又兼教私塾,过着清贫的生活。1938年,日寇侵占江西彭泽马当,民不聊生,人心惶恐,先生只好带领家人避难,惶惶不可终日,逃生达十余年,辗转居于樟树、吉安、新建、南昌等八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在南昌等地任教,生活得到慰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先生从农村回到了南昌市,81岁时享受了正常待遇,同时由南昌市民政局落实先生的退休政策。1985年先生被中国书协吸收为会员,1989年4月16日至19日,在江西省政府及省直部门领导的重视与关心下,中国书协、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书协、江西省彭泽县政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陶博吾书画展,由启功先生题写展标,林散之先生为展览作序,启功、陆石、佟韦、邵宇、柳倩、谢冰岩、谢云、刘炳森、刘勃舒、徐邦达、黄苗子、张鑫、熊伯齐、邱振中、薛夫彬、林岫等书画界名家出席展览开幕式,观看展览。展厅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展览还吸引日韩等国外友人驻足观看,心追手摹。先生此展展出书法作品68件,国画作品48件,风格迥然,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催人奋进。陶博吾书画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书法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陶博吾先生德艺双馨、人品居高。先生云:“人品高则书品更高,无论做任何工作,研究任何学术,都要有高贵的人格,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宋四家中的‘蔡’,本来指蔡京。蔡京的书法造诣也很高,因为他是奸臣,所以后人把他抹掉,而易为蔡襄。政治上人格低贱,尚且如此,如果做人处世卑鄙龌龊,以至欺世盗名,那就更不为人所齿了。”所以书画家的道德品质最为重要。在窘境中用自己的存心来表达大爱无疆,是先生人品中的亮点。艺术的生存态度注重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功利的生存态度则注重物质的占有。“画别人要画的画”和“画自己想画的画”是区别这两种生存态度的最好试金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必定是一个真实坦荡的人,人性的真实是艺术家的基本前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能把艺术当作谋取世俗利益手段的,而只能当作满足和发展生命多样化需要的途径,或是取得尊严的可行通道。先生没有将诗、书、画中任何一门艺术拿去做利益的敲门砖,由此决定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人品高度,奠定了他作为艺术大家的人格台阶。这正是他能真正获得人们敬重的根本圭臬。真正的力量是不张扬的,真正的力量在与世无争的进取中,在内在坚毅中,在质朴无华的大度中。
陶博吾书画作品 丰草登瞿父,微辞入沮于。
陶博吾先生的诗词联具有高度和深度,具有才情和品位。在中国旧体诗词从主流文学中逐渐淡出时,先生和齐白石、王憨山等人以诗题画,异军突起,形成了一种改变颓局的力量。先生1938年经历逃亡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弃儿行》,诗曰:“弃儿沙滩上,儿哭母更哭。哭声一何悲,舟行一何速。一村复一村,青山罩白云。遥遥道路远,儿哭母不闻。月光如水水如天,荒江寂寞秋风遍。儿饥儿冷无人知,儿生儿死何由见。儿生或有人悲悯,儿死勿怨母心思。母命瘦如柴,母苦血已尽。故乡焚烧不能归,逃亡满地烽烟紧。弃儿常已矣,痛心何日止!轮回如有再来时,愿儿勿生干戈里。”明白如话,满纸辛酸,血泪并涌,犹如一幅断人肝肠的《难民图》。在艺术疆域里,诗是最简单又最玄奥的一支。陶博吾先生驾驭诗词联的能力很强,不作无病呻吟,不搞虚张声势,而是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他的诗歌语言平白但不简陋,很注重内在的情绪节奏,无论情感如何波动,都洋溢着饱满的悲哀、热烈的痛苦,激情与忧郁同存,苦难与风流并举。品读先生的诗词联句,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不羁的灵魂在歌唱。
先生书法尤以大篆为最,体现在他对《石鼓文》《散氏盘》的创造性书写中。著有《石鼓文集联》和《散氏盘集联》,前者90余件,后者80件,基本上是他晚年80岁之后风格成熟期的作品,从中可见他在大篆书法上所达到的高度。其《集石鼓文四言联》,有时线条中段中锋运行,起笔藏锋,与《石鼓文》的笔法大致一致;有时直接铺毫下笔,转折之处或圆或方,如《集石鼓文八言联》。至于收笔,有时用圆笔藏锋收笔,而更多的是任其笔锋铺毫散开,甚至出现开叉现象,墨色一任自然,有时出现由浓至枯的变化,呈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其结构摇曳多姿,空间疏密有致。更重要的是,字与字之间尽管字字独立,但上下两字之间线条点画、空间有种明显的映带呼应关系。因此,流动感不仅见于笔法的运动之中,也呈现出结构的错让,空间的伸缩,以及一行之间的贯注之中。
陶博吾先生作画不计工拙,不注重于造型,他的画作多依照“诗不能尽,溢而为书,书不能尽,溢而为画”的审美原则,虽然完成而意犹未尽,于是,诗与书又补上了,题款和题词丰富了构图,延伸和提升了作品意境,使得标准文人画的形式更具个性。
先生的书画作品里流露出生辣稚拙、天真率意,这是陶老作品的最大特色,稚拙尤为突出。稚拙感在中国艺术的评价体系里,是比工细巧美更高一个层面的审美,所谓“返朴归真”“大音希声”等。他不仅仅在寻找稚拙,他要在稚拙感中开发出震撼,因为他深深懂得没有艺术语言的震撼,就不会有人们视觉神经的震撼,更不会有心灵的震撼。墨团团里天地宽,是陶博吾先生人生的内在逻辑,也是外在展现。我们从他的诗书画中的许多墨团团里,能够品读先生的天籁之音,不同凡响。林散之先生生前为陶博吾书画展作的《序》中写道:“……始以能书名而稍为人知,近年才又以诗与画而为知者所称道。其诗、其书、其画皆一如其人,握芝怀瑜,晚香犹烈,虽蹇困落拓,而历劫不靡……”先生一生坎坷,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其人品、其诗、其书画可谓是超越时空的内心独白,把百年孤寂、千年遗恨活生生地记录在宣纸之上,让后学读到落拓不羁和超凡脱俗的精神所在,显示出一代大家的真正风采。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