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颜真卿《争座位帖》的临写与创作
2017/05/11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曲庆伟;
颜真卿《争座位帖》的临写与创作
■曲庆伟
《争座位帖》又名《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著名的书稿之一,与《祭侄文稿》《告伯父稿》并称“三稿”。是颜真卿写给定襄郡王郭英乂(yì)的一封书信,书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因为是一篇手稿,故率真自然,妙趣天成。笔墨在行文的过程之中显示出书者超凡的驾驭能力。黄山谷说:“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骨气。回视欧、虞、褚、薛、徐(浩)、沈(传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就连对颜楷颇有微词的米芾也对此帖赞叹说:“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又说:“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争座位帖》在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当下习行书,都称习二王,成为风气。但王的真迹无存,遂令学者盲然,横向取法而面目雷同。即使王书《圣教序》也是一个集字碑,难见书者的情性。《争座位帖》原稿虽散佚,但毕竟是用真迹上石,整体气势恢弘,浑然一体。愚见以为,此帖丝毫不逊于王书《圣教序》。取法此帖的诸如董其昌、王铎、翁同龢、何绍基、赵之谦、刘墉等大家不胜枚举。若取法该帖,当直接登堂入室。
图1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欲习此帖,先要做些准备工作。先要弄清历史背景,疏通文字。文稿的涂抹勾填是书者行文思绪的自然流露,但给识读临写带来困难。建议上手临习之前,借助参考资料,能顺通全文,了解这封信的意思。大家不妨参考一下启功先生的临本,先生在临写时,在原帖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删改勾填都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可以借此通文,还可以看一下启先生对一些浸蚀不清字迹的处理方法。学习此帖,最好有临写颜楷的基础。颜真卿的楷行是一脉相承的,行书也具有方整外拓、中宫疏朗、四角撑开的结构特点。这样,入手就会很顺,结构找到之后,再抓用笔,往往会事半功倍。《争座位帖》是拓本,很难见到笔墨的虚实变化。故一定要参考另一稿本《祭侄文稿》,体验其飞动酣畅的用笔用墨技巧。《争座位帖》长达70行,字数逾千,可算是颜行书的字典,与墨迹《祭侄文稿》相互参照,学习效果会更好。
既然是稿书,用纸应半生半熟为宜,毛笔宜小不宜大,选用上佳的弹性适度的狼毫或羊毫加健笔都可以。初学者,字不宜写得太大,一般2—3cm大小即可,随着技巧的熟练,应逐渐接近原大,体会原作的精神。这里完全是为了学习的需要,与原作大小接近,是为更好地体会原作的书写感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书写工具、字迹大小和技巧都尽可能地靠近原作,这样做,体会到的东西会更多。古人是立在我们面前的高峰,虽然我们总是难以得到真谛,但,慢慢地靠近,总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温度的,而且每一个人的解读都会有所不同。当然,我们体会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还应进一步去把握其整体精神。当锤炼理解已经游刃有余,便可以放大临写,生发己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节临,可以通临,也可以玩味一个字或几个字,方法不同,所取亦有别,不能一概而论。
现代人的创作,往往有古人的形制,缺少内在的古意。颜行书就让人感觉古意盎然,究其原因是有篆籀的古法在。故临写时,一定要中锋杀纸而涩行,笔笔含蓄紧敛。不必刻意鼓荡而显得满纸火气。另外,我们还要多把握细节的变化。观此帖局部(图1),这五行(算穿插的两行小字是七行)就很精彩。鲁公行书看似正,实欹侧大小变化尤多。如第一行,“清”字左右开张,呈左低右高之势。“昼”字略正,“攫”字左右收紧而右倾。“金”字展开,“之士”两字连属,一小一大,一收一放。“士”字竖笔厚重稳实,字势上扬。而“哉”字右倾,最后一点外扬微含隶意而显纵意。笔笔相扣,姿态随势相生。整体看第三行厚重奔放,遒劲有力。第七行,“尚何”二字中锋提笔连贯写出,“半”字加厚,中竖力有千钧,承接“席”字侧点,又见轻盈,愈知鲁公擒纵变化之能,大小、收展鱼贯而出。穿插小字,收紧气敛,小而不弱,含蓄生动,与主行生小大疏密之变化。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书者的刻意为之,是行文时文思自然的勾抹,与今天的所谓创作无关。我觉得自然的东西最有感人的力量。这种章法布局,我在临写时,也喜欢“照搬”,实在是对这种章法之美的不舍。
图2 曲庆伟节临《争座位帖》
有一本好帖相伴,在不同时期去临写,都会有很大的不同。经历风雨,会留下生活的故事。在丰满了记忆的同时,也会对原帖增加理解的厚度。“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帖,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都会从中受益,《争座位帖》就是这样的好东西。我不喜欢有人把字写得粗俗放纵而归罪于鲁公。前人说,书画之事,俗便不可医。自己的罪过,喜欢嫁祸于人,也是一些人的通病。善于发现自己的毛病才是进步的根本,我是时常这样提醒自己的。
临写与创作应该是收入和产出的关系,但不见得你学了什么就产出什么。对于初学者,多临手熟是没有坏处的。我是不喜欢亦步亦趋地用现成的集字创作字帖写作品的,虽说也是一种学习手段,总是有投机取巧之嫌。就比如临了《争座位帖》,不见得能写出那么一点带颜体意思的行书来,即使写出来了,也许只是表皮,仔细推敲,味道还尚浅。真正学好不易,需要积累和领悟,远不只机械照搬那么简单。建议可以多看一下写颜大家的作品,看一下人家的取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图3 曲庆伟以颜真卿《争座位帖》笔意创作的作品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