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诸上座帖》中的线条连接

2017/06/13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庆 旭;

黄庭坚《诸上座帖》中的线条连接(七)

■庆 旭


第七个段落(图1):垂手处合委悉也。甚么处是诸上座接手处……

tu1.png

图1

一、实连

“委悉”(图2)二字自入纸开始已暗示笔调的轻盈(锋尖行笔),收笔的隶书燕尾式平添古韵。此二字也采取字外连接字内断的格式。在曲直线对比上颇具特色,“委”字上部多直式,“女”字及其下连接线取摆动较大的曲式线条。

图2 委悉.png

图2 委悉

与“委悉”委婉意味浓郁的连接有较大区别的是“上座”(图3),可谓激情澎湃。二字连接短促激越,但因其多取转法而非折意,呈现出圆润流动的美感。写好此二字,一是上收下放,二是分清节奏。铺毫的“上”字连续使转提锋带出“座”字起笔,与横撇搭配为一个节奏模式(时间性的前后连贯及空间性的笔毫开合对比,同时融为一个具有多重意向组合的节奏程序)。“座”字下部的“坐”用笔既灵动又方厚,与“上”字有呼应之趣,为另一个节奏模式。

图3 上座.png

图3 上座

“接手”(图4)二字以前后一致的圆实、圆劲之线一气呵成。二字在字法、结构上有着出人意料的收放夸张。“接”字左下与右上突出两个封闭的三角空间,尤其是右上部更为甚。左上与右下的线条组合取收紧之势,有一种空间节奏的自然过渡。“手”字于不经意之间将重点放到了线条的形式组合上,不夸张地说,将此二字从中间的连接线断开,乍一看不一定能立刻认出此为“手”字也。

图4 接手.png

图4 接手

二、虚连

“处是”(图5)二字是一个典型的虚连组合,过渡线由粗而细乃至若无,再渐粗转为下一字的结构线。这种虚连式在一幅作品偶尔为之尚可,如若多次出现,甚是恶俗。明清之际,末流甚至二、三流书家作品中,此等连接式常有所见,故格调不古。“处”字末画收笔左向延伸摆动不大,所以自然地“是”字右移,造成二字中轴线右下斜势。二字中各有一条态势同类的直横,在众多的弯弧中起到了立骨的作用。

图5 处是.png

图5 处是

三、综合连

“垂手处”(图6)三字为连续搭连,与其余诸字之间笔断意连,所不同的是,此三字的连接多在书写时情绪感受的前后一贯上。“垂”字末画收笔极致收缩却又很精致,其下的“手”字起笔并没有承接“垂”字笔势,而是微向右移,但其整字态势却与“垂”字保持上下一致,字形也皆为纵势长形。“处”字用笔跳跃,字中虽有两处断点,但笔致流畅,一气呵成。

图6 垂手处.png

图6 垂手处

此段三行从技巧训练上看,可以作为一个小范围内的完整技法整合训练。三行中逐行布势手法相近:启首之字多重笔突出(第二行为第二字即“甚”字)。另外,三行中有四字突出长撇(两个“处”字、一个“么”字、一个“座”字),两个造型相近的“手”字,这些元素在训练时都可以作为初始临摹时的潜在切入点,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可作适当的变化。从行间布势上看,三行基本上以平正为基调(第二行末字“诸”的较大左移为例外,不过也因此组合为一种新的空间分割关系),这在摇曳多姿的黄山谷大草中也不多见。三行的线条连接亦具匠心,首行大部分字字不连,只到尾部二字实连;第二行首尾不连,中间二字虚连;第三行前大部有两个二字连,尾部不连,如此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连缀方式,避免因平正轴线可能产生的板滞的行气布势。




海选投稿二维码3.jpg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