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为书魂 词翰双美 ——沈鹏新作诗书《寄江油李白纪念馆》品赏

2016/09/07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彭文婧       作者名称:李建春;

诗为书魂 词翰双美

——沈鹏新作诗书《寄江油李白纪念馆》品赏

■李建


丙申年初,应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之邀,沈鹏先生精心创作完成了《寄江油李白纪念馆》诗书合璧作品(图1)。诗曰:

江油灵气托青莲,

嘉句长留万口传。

少小也曾期圣主,

壮怀直接戴天山。

危楼百尺浪漫语,

蜀道高标世事难。

亲炙耕樵行者苦,

披吟不见酒中仙。


图1 沈鹏书迹.png

图1 沈鹏书迹


纵观沈鹏先生此作,诗书俱佳,词翰双美。字里行间,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和李白这对古今诗人的神会与唱和。使我想到当年孟浩然吟《田园作》给李白听:“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沈鹏先生这首诗正是吟给诗仙李白听的。我仿佛听到李白作答介居先生,诗云:“酒为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全诗跌宕起伏,诗人用浪漫主义笔墨,把伟大诗仙李白一生的浩然风骨展现在我们面前。首联“江油灵气托青莲,嘉句长留万口传”,交代江油乃李白故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滋养了青莲居士李白,他的诗赋嘉句世代传诵。颔联“少小也曾期圣主,壮怀直接戴天山”,诗人巧妙地用“也曾”“直接”作比,隐喻对李白一生坎坷人生路依依惋惜之情。颈联“危楼百尺浪漫语,蜀道高标世事难”,“危楼”对“蜀道”,“百尺”对“高标”,“浪漫语”对“世事难”,把李白的浪漫,李白的潇洒,李白的超脱,李白的雄心勃勃与豪情万丈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亲炙耕樵行者苦,披吟不见酒中仙”,“亲炙”对“披吟”,“行者苦”对“酒中仙”,活脱脱地把“樵耕行者”的不易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写李白,也是自喻。“亲炙”谓沈鹏先生亲身感受诗仙李白的德泽沾溉,深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不易。“不见酒中仙”则道出沈鹏先生对诗仙李白的崇敬之情、感恩之情、怀念之情。


图2 沈鹏修改文稿并作批注.png

图2 沈鹏修改文稿并作批注


当看过沈鹏先生对我送去的第一稿审阅并做的一些批注(图2)后,特别是沈鹏先生与我通话后,才得知尾联“亲炙耕樵行者苦,披吟不见酒中仙”句,沈鹏先生还有着我未曾想过的另一种独到诠释。他在句子下画上横线,并用遒劲的钢笔字旁注:“李白嗜酒,诗兴随之大发。给我的三十二首中注意到诗仙十分同情耕、樵、行者的辛苦而只字无酒。可见诗人真正的源泉还是生活,后人有的把酒看得太重,好助谈资;有时且不免俗化。敝见供识者一笑。”从江油李白纪念馆提供的三十二首诗中,沈鹏先生窥见了李白扎根于广大耕、樵、行者之中,乐其所乐,哀其所哀,李白真正的创作源泉来源于生活,来自于人民,酒只是助兴罢了。假若李白没有对耕、樵、行者生活的深入体察,纵使其置身酒缸,也创作不出那么多优秀的诗篇。换言之,一位诗人,或一位书家,如果没有雄厚的文化修养做支撑,任凭酒量有多大,度数有多高,诗也吟不出,字也写不好。

沈鹏先生《寄江油李白纪念馆》诗作,纵横捭阖,短短的一首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正是钟嵘所著《诗品》“雄浑篇”中所表达的至高意境。此诗有“五美”:一是整体之美,精切而浑成,工密而古雅;二是自然之美,通过“危楼”对“蜀道”、“浪漫语”对“世事难”,道出了李白坎坷而烂漫的一生;三是含蓄之美,尾联诗人看似写李白,实质写自己,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四是传神之美,尤其是“托青莲”“浪漫语”“亲炙”“披吟”是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五是“飞动”之美。全诗横跨李白一生,有一种富于生命力的时空感和动态之美。

读沈鹏先生《寄江油李白纪念馆》书法作品,章法奇绝而幽雅,大处笔走龙蛇,纵横恣肆,气势雄浑,激情奔放;小处线条优美,精微老到,若山涧泉水,涓涓婉曲,清澈见底,自然天成。正文为草书,释文加落款为小行书。整幅作品弥漫着诗意美、视觉美,彰显着沉静、睿智而又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诗尾“仙”字下信手旁注三行极小字行书“李白江油诗传三十二首,只字无酒,一笑”,大小占正文一个字空间,点缀其间。因为李白在江油十年间写的三十二首诗中一个“酒”未提,足见沈鹏先生的细心、童心、诗心。

纵观古代书家书法立意大多从诗来,诗不同,书亦不同。如苏轼的《梅花帖》,写到结尾,忽做狂草,那是奔放的诗意所决定的。他的《寒食帖》,写到“年年欲惜春”时,“年”字打破格局,忽做大字,借鉴了狂草的章法。由此可见,沈鹏先生自作诗书《寄江油李白纪念馆》草书作品,大字、小字、旁注,参差错落,是诗主宰着书法的意境,是诗文引领着笔墨的开合,是沈尹默先生所讲“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的意境。

沈鹏先生是深于老庄的饱学之士,他无意之中将老庄思想与清谈之风带入字里行间。其“披吟不见酒中仙”句,仿佛让我看到沈鹏先生轻轻地头摇脑晃,饱蘸松烟墨,手持蒙恬笔,边吟边书,一个儒雅学者博衣宽带之从容和虚澹玄远之旨趣历历在目。耄耋之年的沈鹏先生,作为著名的诗人与著名的书法家,虽然身体虚弱,但每天仍然保持着学习、思考的习惯,读书、写字、吟诗,银发飘逸,仙风道骨,目光炯炯,性敏才高,心藏丘壑,诗书俱佳,再加上此诗又是自作诗,因此挥毫时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变化。从首联“江油灵气”四字定神,起笔写得工稳,随着情感的涌动,从“托青莲”起一口气写到“万口传”墨断,而“传”字字形写得较长,似寓恒长与诗意相吻合,最后一笔线条如锥画沙,劲健婉曲地向前延伸。作者微微调整神气,起笔一气写完颔联“少小也曾期圣主,壮怀直接戴天山”,此句描写的是诗仙李白的豪情壮志,故而写得潇潇洒洒,尤其是“直接戴天山”五字纵横捭阖,而“接”与“戴”字作横势,仿佛介于天地之间,使一个顶天立地、豪情万丈的诗仙形象跃然纸上。此时作者轻轻蘸墨,调拢笔锋,对诗仙感怀的情绪冲击胸腔,一口气不间断愤然写完颈联,他仿佛迎风站在戴天山上,狂风吹乱了他的白发,他是在为李白之风流而高歌,为李白之不幸而呐喊。故“危楼百尺浪漫语”写得缓慢而缠绵,读时回肠荡气,而“蜀道高标世事难”几字蜿蜒曲折,且“蜀道”两字写得很窄,而“高标世事难”五字写得陡峭险峻,“高标”两字像横在眼前的险阻,“世事”两字就像秦岭和大巴山谷底深处一株被巨石挤压变形的柔弱兰花,虽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作者被诗仙李白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此刻,作者将思绪慢慢拉回现实,他微微抬起头,透过窗外初春刚刚泛绿的小草向远方望去,释怀了许多,他联想起自己在耕樵的道路上所走过的心路历程,他感恩诗仙的德泽沾溉,深知写诗的不易。“披吟不见酒中仙”,诗仙我真的好想您呀!然而,他把这种思念深深地藏在心中。作者思念着、回味着,用淡墨缓缓写完尾联,然后把笔轻轻地放下。然意犹未尽,他又重新拿起笔来,用小行书在诗尾补注三行小字:“李白江油诗传三十二首,只字无酒,一笑。”好有童心、好浪漫的一位老先生。短短的一首诗,像一部浓缩的《李白传》,为我们描绘出一位风流倜傥的伟大诗仙形象。

主体内容创作完成后,沈鹏先生端起茶,呷了一口,在书房踱起步来,他在构思整体的章法。最后,用行书写上释文并落款。随后钤印。结束了这次愉悦的创作。我没有在现场观沈鹏先生创作,但我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这种创作的心路历程。

自唐张怀瓘《书议》提出“兼文墨”以来,为历代书家所重。而当代书家所缺乏的正是“兼文墨”这两手。借用黄庭坚评价苏轼书法所言论沈鹏先生书法:“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