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论书诗研究札记(十四)
2016/09/26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彭文婧 作者名称:蔡显良;
论书诗研究札记(十四)
■蔡显良
(二十九)韩琦不仅仅是“趋时贵书”的一个主角
飘花任逐红尘去,浮醴时看紫府供。
欲学永和当日序,愧无奇笔绍前踪。
韩琦(1008—1075)《乙卯上巳会浮醴亭》诗中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敬心情和学习《兰亭序》的强烈欲望。在近十首论书诗中,韩琦不断提及王羲之和《兰亭序》,可见在韩琦的内心当中,自始至终均萦绕着对魏晋书法的千千情结。大概正是这样的审美心理的驱使,当欧阳修为韩琦写妥《昼锦堂记》后向他推荐由蔡襄书写时,韩琦很爽快地答应了。韩琦曾在两首诗中高度褒扬蔡襄的书法深得魏晋意趣、堪比钟繇和王羲之——“迁笔褒扬逸少书,孤风拂拂起襟裾”“须知体法多奇处,深造钟王奥妙墟”。
源于《周易》、兴于六朝的象征式批评方法,至唐愈演愈烈,书论由李嗣真、张怀瓘而及窦臮《述书赋》,遂达登峰造极;文论则皇甫湜《渝业》,诗论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均大量运用此种手法,想象奇特,意象深博,远出袁昂《古今书评》之类六朝韵文之上。唐代论书诗顺应这种潮流,又承接六朝书论文章运用此种方法的传统,在不少论书诗中皆有较多较好的运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在宋代论书诗中象征式评书方法得到十分广泛和更加精到的运用,韩琦即是宋代早期的代表。如其诗《谢宫师杜公寄惠草书》:“精神奕奕欲飞动,鸾凤鼓舞龙蛇掳。天姿瘦硬斥俗软,狂藤束缠岩松枯。中含婉媚更可爱,十葩万萼争春敷。”与唐代相比,韩琦在继承运用象征式批评方法的时候,已经自觉地将美学概念和议论语言融入其中,“天姿瘦硬斥俗软”“中含婉媚更可爱”,使这一传统方法的运用有新的突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能够更加贴近书法审美,更能够深入到书法内质。
米芾云:“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朴拙,是时不誊录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趣时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荆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自此古法不讲。”在米芾的笔下,韩琦与其他几人一样,是“趋时贵书”的主角。唐宋时期应试举子模仿主考官的笔迹、试前将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其好”以利于及第的“行卷”风气,是形成“趋时贵书”现象的主要原因。宋太宗年间的西蜀降臣王著受器重,其书体便成为太宗时的官方书体,“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在李宗谔、宋绶、韩琦、蔡襄、王安石诸人位重朝野时,书法均受帝王推重,又加之官位显赫,所以被“倾朝学之”。虽然现在提起这段书史时,几乎所有人皆众口一词地认同米芾观点而持批评态度,然而从当时情况来看,宋太宗及王著对钟王的钟爱,使魏晋古法一灯不灭,韩琦崇尚魏晋的书法心结显然有其渊源,而他们对于魏晋书法传统的坚守为北宋后期尚意书法的崛起,无疑起到复兴古法、为尚意创新保驾护航的作用。
小时候石上习书的韩琦,是著名的“庆历新政”的主将之一,故他那政治改革的雄心壮志,也同样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受欧阳修“以人论书”观的影响,“有奇骨,其器魁落”的韩琦作为一个正臣,钟王之外偏爱颜真卿,亦是其寻求书法创新突破口的一种体现。从韩琦《信宿帖》(如图)来看,其颜体有自家风格,与蔡襄比,显得更为浑厚朴拙,这无疑也是禀赋胸襟使然。欧阳修是北宋书法复古运动的理论人物,蔡襄是关键的实践者,被同列为“趋时贵书”主角的韩琦,与蔡襄一起成为北宋书法初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重要书家。
韩琦《信宿帖》(局部)
(三十)范肥司马瘦
岳珂《范文正问医帖赞》云:“元气在天,日星系焉。骨鲠在身,四体恃焉。王国之干,公实似焉。有炜翰墨,抑其细焉。是书之传,自尹氏焉。历年虽多,人争毖焉。”《司马文正公集序帖赞》云:“岩岩具瞻,维公宜之。平生不欺,涵泳浃洽。心画之作,为天下法。取人以直,持己以谦。岂徒幅笺,二德之兼。荣光属天,公书在椟。有德有言,温其如玉。”岳珂褒扬的两个人分别是北宋的两位权臣范仲淹与司马光,二人一肥一瘦,相映成趣,史称“范肥司马瘦”。范仲淹白白胖胖,其字却“瘦骨清像”,风格瘦劲;司马光身材中等而瘦削,其字却要比范仲淹显得粗肥一些。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是宋代一位正直的、有理想的政治家,据《宋史》记载,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奉诏条上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仁宗颁行,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推行不到半年,因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范仲淹虽然几次遭受贬谪,朝中又有不少政敌,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后世广为传颂。范仲淹善书,力追王羲之,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黄庭坚云其书“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人书”。明唐锦评其书“极端劲秀丽,无毫铓纵逸之态”。从这些评述,以及存世《道服赞》《师鲁帖》等来看,显然与其白白胖胖的形象大异其趣。古人常以人论书,于范仲淹亦不例外——“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文正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其实人品与书法关系不大,但范仲淹勇于直谏、刚直不阿、一往无前的个性,显然在其书法上留下铮铮铁骨的印痕。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司马光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从留存下来的《真书宁州帖》《天圣帖》等作品看,其字瘦劲方正,古雅淳厚,寓隶书笔意。一笔一画都写得十分规矩,用笔提按分明,起落明晰利落,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其书法在起笔收笔或勾挑处的用笔与颜真卿相似,亦是受到时风浸染。司马光做每一件事都有法度,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司马光端劲谨严、一丝不苟的书风,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也是相似的。司马光身材瘦削,一副随时准备为道义捐躯的模样,但其书法并不瘦弱,因受到颜字影响,相对而言比范仲淹书法要有肉一些。
如此看来,与“以貌取人”一样,“以貌取字”亦不免因为想当然而授人以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笔墨中包含“人”的因素越多,其艺术境界就越高。但这一联系指向的是内在情感,而非外在的形貌。
免责申明: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