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共徘徊——华人德的书法之路

2017/11/01       来源:书法报       责任编辑:李依默       作者名称:于雷鸣;

天光云影共徘徊——华人德的书法之路

■于雷鸣


第三章 负笈北大

一、高票当选班长

1977年恢复高考,华人德的人生之路出现重大转折。

华人德说:“最初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带给我的不是欣喜,而是烦乱。我是六六届高中生,‘文革’开始,已学完高中课程。读的是省重点中学,成绩也名列前茅。问题是我年龄偏大,在镇办小厂工作,已婚,也有了孩子。我当时想,即使我考上大学,原单位也不可能让我带薪去读,生活怎么办?女儿怎么养?可我知道,一旦失去这次机会,我一辈子就只好留在东台靠手艺糊口了。妻子看我心神不宁,就对我说,你去考吧,以后生活上的事你不用管;母亲也从无锡老家来信,说她可以帮我们带孩子。我这才下定决心准备应考。报名的日子到了,镇里负责这项工作的文教干事却对我说,你年龄超了,不能报考。我感到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回到家痛哭一场。”

第二年春天,华人德被临时抽到县里写材料。有一天听到同去的两个年轻人一问一答,似在准备政治考试。问他们是怎么回事,说在准备今年的高考,又讲到今年对六六、六七届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华人德当时根本不相信会有这等好事,所以也就没有在意。不久,镇文教干事通知他,说今年可以报考。单位批了十天假,让他温习迎考,工资照发。华人德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就报了文科。

七月下旬,天气湿热,考场像蒸笼。第三场考数学,时间不到一半,纷纷有人交卷离场。华人德有些慌乱,但还是定下神来,仔细做题目,复看再三,到打铃才交卷,觉得可得满分。出了考场,监考老师小声说:“提前交卷的,几乎都是白卷。”

那年高考,先公布成绩,后填志愿。很快有好消息传来,华人德是江苏省盐城地区文科状元。满分500,他考了441,其中语文84,数学96,历史93,地理89,政治79。填志愿时,他就大胆挑最好的学校填了。重点大学填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普通高校填了江苏师范学院。北大的专业是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专业和历史系考古专业。

为什么要报图书馆学系呢?华人德说,他自小就爱看书,而图书馆有大量的书。有趣的是,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之路,就按他填的志愿走了:读书在北大,毕业分配到南大,工作一年后调到苏州大学(其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

就在填报志愿的一个多月后,镇里通知华人德去县文教局一趟,领取一封从北京大学寄来的挂号信。他拆开一看,果然是北大图书馆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华人德一家六口,分五批下放到农村。父亲去世后,母亲就回无锡老家生活了。华人德从文教局出来,赶到邮电局,发了两封电报,一封给母亲,一封给苏州岳父母家,报告喜讯。

母亲后来告诉他:“你为何非要拍电报呢?那天邮差在天井里喊我的名字,要我拿图章取东台发来的电报,当时我的心就像卡在喉咙口了,双腿发软,拿到电报时,满手是汗,全身发抖。”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难理解,在那个年代,长途电话要到邮电局去打,并且要约定对方也要到邮电局等候接听,而发电报都是急事,多为凶讯。华人德说,很多年以后,他才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情,对母亲而言,孩子考取北大,与出门在外的健康平安比起来,不算大事儿。

“三十多年前刚入北大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华人德对我说,“我报到比较晚,接待的是几位七七级的同学,一问我的名字,就说是年级最高分来了,旁边也有看着我交头接耳的。宿舍是最后一间,其他宿舍都是六人,我们四人一间,晚来者沾了光。全班50人,已婚的9人。我年龄最大,32岁,同年出生的还有高民、刘安阳二人;班上年龄最小的叫李书磊,河南原阳人,是你们河南老乡,当年才14岁,也是北大七八级年龄最小的同学。”

开学不久,华人德收到王能父汇来的一百元钱。

他笑着对我讲:“先生寄钱时,特意在汇款单上附言,说是让我买书用。那时工资低,一百元是他仨月的薪水。没过几天,先生又来一信,说学校里旷夫怨女多,要我把心思放在读书上。晚上熄灯就寝,大家躺在床上讲新鲜事儿,我说今天老师来信,说学校里旷夫怨女多,要我清虚自守。马上有人插嘴,说我们宿舍四人,有三个半旷夫,半个是指在原农场已有女朋友的那位,正盘算着明年结婚。接着就排查还有哪些旷夫,哪些可称为怨女,笑声响彻四邻。”

班里的日常事务,有辅导员和班长负责,老师基本上不干预。后来,辅导员考上了研究生,系里就没有给我们再派辅导员。

入学时,系里指定了班长,一学期下来,因功课吃力,提出辞职。于是大家提出要民主选举,无记名投票,票最多者当选。票是一张白纸,上面只能写一个人的姓名。华人德以23票当选班长,一直干到毕业。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燕园四年的读书生活,给华人德烙下了北大人的印记,涂就了“学者型书家”的底色。他的两篇重要文章《谈墓志》《论清代的碑学》,其思路的形成,资料的收集,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华人德说:“北大图书馆线装书很多,学生限借五部。一部线装书通常一二十本,因借阅时不能拆开,所以只按一部统计。我经常开玩笑,说这是我在北大享受到的精神福利。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我们系在图书馆有专门的实习教室,喜欢啥书,可以直接到书库里找。正因如此,我才得以借阅《日本书道全集》《书菀》等同龄人难以看到的珍本。

“图书馆金石组设在一楼,所藏金石拓片很丰富,有缪荃孙‘艺风堂’拓片数千种、张仁蠡‘柳风堂’拓片数千种,还有关中历代铜镜、墓志拓片,明清时期善本拓片不计其数。那时图书馆着手对这些拓片进行整理,我经常去看。馆里工作人员多与我年龄相仿,他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我。有一次,我看见窗台上有个盒子,打开一看,是唐人写本,敦煌藏经洞出来的。我对他们说,这些不能随便乱放,如果外人知道了,敲碎玻璃,打开窗户,就拿走了。

“那时‘文革’刚结束,很多东西到处乱放,也没人管理。比如,胡适先生的一大箱信札,就放在图书馆八楼书库,谁去了都可以翻,喜欢集邮的,就掏出剪刀,把信封上的邮票剪掉拿走。再举一个例子,我所住的37楼,楼梯下堆着许多废纸,上面有很厚的灰尘。我好奇地翻开看过,里面有些是民国时期教育部的电报底稿。我当时拿了几张,其中一张,有邹鲁的图章和签名。我推测,这可能是‘文革’时抄家抄来的。”


入学不久,华人德(右1)与同学游览圆明园遗址。.png

入学不久,华人德(右1)与同学游览圆明园遗址

免责申明:

书法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500

验证码:

免责申明: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书法报网立场。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7-65380795
书法报互联网(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简介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水果湖横路7号4楼01室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shufabao-net
邮箱:shufabaonet@163.com
中国书法第一融媒体平台